假如下不了决心武力夺占荆州,还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即联合以刘表为首的荆州各方势力,共同防御曹操。可是孙权对曹操的警惕性又不够,就连曹操在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他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曹军即将南下的信号。
直到曹操的南征正式开始,孙权才有所清醒,忙接受鲁肃的建议,派他前往荆州,但为时已晚,曹操出击神速,在短时间内便得以坐拥荆州全境,陈兵长江。
在失去上游屏障的情况下,江东的千里江防已无险可守,曹军只须突破长江上的任何一处要地,便可直接锲入其腹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控制荆州也就等于控制了江东。
诸葛亮不愧是第一流的谋士和辩论家,一见孙权,就迅速捕捉到了对方那种惶恐不安、犹豫不决的情绪。他大胆地采用激将法,对孙权说,我为将军你着想,如今应量力而行,觉得能打,就马上同曹操断绝关系,不能打呢,就干脆放下武器,捆起甲胄,趁早向曹操称臣投降。
孙权被触及心病,当然很不高兴,于是反唇相讥:“先生既然这么说,那刘豫州(指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要的就是孙权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他引用秦末田横至死不肯向刘邦投降的典故,说田横不过是个凭借勇力的壮士,尚且坚守气节,我家刘豫州乃皇室后裔,出身和地位非田横可比,就算最后天意弄人,导致事业不成,也决不可能屈服于曹操啊!
孙权时年只有二十六岁,比诸葛亮还小一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同时又肩负着如何把父兄的基业传承下去的重任,诸葛亮的激将法一加码,他果然就忍不住了,当即激动地表示:“我不能把全吴之地和十万兵众奉送于人,我决心已定,抗击曹操!”
问题的关键
发完誓言,该面对的现实问题还是无法回避。
“除了刘豫州,也没有其他能够一同抗击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新败之后,能够抵挡得住曹军的进攻吗?”孙权担心地问道。
孙权的质疑中其实还包含着另外一层不便启齿的意思,即刘备已在长坂被曹操杀得落荒而逃,眼下怕是都剩不了几个兵了,所谓孙刘联盟,最后可能还得江东一家挑重担。
诸葛亮对此早有准备。以刘备目下的状况,与其说是结盟孙权,倒不如说是投靠孙权更好,诸葛亮出使江东,不仅是要促使孙权下定抗曹联刘的决心,同时为今后刘备的处境和利益着想,也必须让孙权知道,他和刘备的同盟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平等的,绝不存在谁单方面依赖谁,或者谁欠了谁的情况。
诸葛亮首先大方地报了一下家底:刘备虽然在长坂打了败仗,但原先被打散的官兵已陆续来归,加上关羽所带水军,计有万人,除此之外,刘琦与刘备如同一家,前者在江夏的驻军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这是在告诉孙权,刘备手上的机动兵力尚有两万之众,完全具备继续和曹军作战的能力,你联合刘备抗曹,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绝不会吃亏。
刘军能够挡得住曹军的进攻吗,或者说得更明确一些,孙刘联军在未来的战役中是否有击败曹军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
诸葛亮认为,曹军远道而来,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惫,以追击刘备的“虎豹骑”来说,一天一夜三百多里,固然是很厉害,然而那么一趟跑下来,战马和骑兵必定也累得够呛。
“强弩之末”,诸葛亮如此评价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曹军。的确,曹操在占领江陵后,没有第一时间继续追赶刘备,固然主要缘于他骄傲自满,但部队契需休整,恐怕也是他不能不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曹操军事上的弱点不止一处。曹军以北方军队为主,骑战是其优势,但不习水战,而以北方的地理环境和条件而言,造舰和训练水军均非易事。先前曹操虽在玄武池训练水军,然而满打满算,也仅仅才训练了半年,在半年时间和有限的场地内,要想训练出具备良好水上作战素质的大量水兵,其结果非常值得怀疑。更何况,池中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与江上相比,在气候环境、风浪程度等方面,二者实有天壤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池中训练水军亦有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之嫌。
此外,刘备在荆州虽兵微将寡,然而却大得民心,在其撤逃时,那么多荆州士民紧紧相随,不离不弃,就可以大致了解民心所向了。如今荆州民众表面看似已归附于曹操,实际只是被武力所迫,并不是真心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