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29)

魏王曹操(129)

作者:关河五十州

继平定河北后,曹操在荆州第二次大封功臣,共封侯十五人,刘琮以及劝其降曹的蒯越等人皆位列其中。刘琮除被封为列侯外,还被任命为青州刺史,青州刺史的前任袁谭被曹操所杀,不知道是因为忌讳这一点,还是留恋故土,刘琮请辞职务,要求继续留在荆州。曹操同意了,改任他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

刘表治理荆州多年,刘家在荆州有一定根基,曹操是不可能再让刘表的任何一个儿子在荆州担任实职的。谏议大夫爵禄虽高,其实并无实权,即便刘琮赖在荆州,哪里都不肯去,曹操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绝处逢生

曹军在荆襄之役中的出色表现,令天下为之震动。连远在益州的刘璋都被吓得战战兢兢,不得不臣服于曹操,除答应提供军饷外,还派部属张松前来向曹操表示敬意。

张松见刘璋无能,便欲借此机会另投明主。张松博闻强记,聪明过人,是益州的一个奇才,据说,曹操的丞相府主簿杨修曾在他面前炫耀曹操所写的兵书,张松只看了一遍,就能把书中内容暗诵如流。杨修非常钦佩张松,极力劝曹操予以接纳,但曹操见张松其貌不扬,又不拘小节,对张松很冷淡,张松只得悻悻而去。

曹操对张松的不屑,与他一贯视才如命的习惯相去甚远,与他多年前在官渡赤着脚迎接许攸的情境,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张松当然也不是除了他这里,就无处可去,碰了钉子后,他即劝刘璋结交刘备并迎其入蜀,从而为日后刘备夺取益州埋下了伏笔。

骄矜自得、忘乎所以,这些词语很能概括彼时曹操的状态。事实上,他不但看不起一个在他眼里小小的张松,也同样瞧不上处于同一竞技场上的刘备和孙权。

本来曹军应该在江陵不作停留,继续乘胜追击,一举消灭刘备和刘琦,但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决定就地进行休整。当然,即便如此,刘备也已经被他逼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绝境。

就在刘备惶惶不知所从的时候,孙权的谋士鲁肃找上门来,成了他的救星。

孙权征江夏,杀黄祖,下一步其实也就是要夺取荆州,但是曹操发起南征,让江东方面顿时有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感。在刘表的死讯传出后,鲁肃首先倡议与刘备联手抗曹,以防止曹操并吞江东,孙权立即表示同意,并派鲁肃以吊丧之名,前往荆州探听虚实。

鲁肃行至夏口,就听说曹军已向荆州进发,于是连忙昼夜兼程,加紧赶路,然而等他到了江陵,还是晚了一步,刘琮降曹、刘备惶恐南逃等消息接踵传来,曹军进兵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吃惊。本来鲁肃的使命之一,是安抚和笼络刘表旧部,以便共同对付曹操,这下就只剩联合刘备一项好选了。

鲁肃当即改道当阳,在那里找到了刘备。在遭遇惨败之后,刘备对自己的前途已极度悲观,鲁肃问起他今后的去向,刘备回答说打算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苍梧太守吴臣。

“吴巨是个平庸角色,而且苍梧地处偏远,没准不久就要被别人吞灭,怎么能去依托他呢?”鲁肃力劝刘备不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

刘备所谓投奔吴臣云云,其实并非真心话,只是他正值落魄之际,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当着鲁肃的面,有些话实在不便出口。现在鲁肃提议结盟,无异于给了他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当然是求之不得。诸葛亮向来主张孙刘联合抗曹,见状也主动请缨,说:“事情很紧急了,请派我去江东向孙将军求救吧!”

刘备立即结束南逃,抄近路赶往汉津。关羽的水军恰好也赶到汉津,刘备等人于是乘船渡过沔水,与刘琦部合兵一处,一同前往夏口。

到了夏口,刘备一面按照鲁肃的建议,率部进驻长江南岸的樊口,以便更加靠拢孙权,一面派诸葛亮随鲁肃一同去柴桑拜见孙权。

孙权正处于极度的焦虑和踌躇不安之中。长江之守重在上下相维,从上游击下游,以及争上游、控下游,乃基本的兵家常识,甚至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太平天国时代,太平军打官军,湘军打太平军,也仍然遵循着这一常规。处于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对位于下游的江东而言,相当于阻挡北方铁骑冲击的一道屏障,如果荆州大势已去,江东也将陷入无险可恃的被动局面。

孙权本有占领荆州的意图,这样一者可扩大地盘,二者荆州既为自己所有,排兵设防更好把握,但他除了派兵攻伐黄祖外,迟迟都没能将这一意图付诸之实质性行动。归根结底,孙权不具备父亲孙坚、哥哥孙策那样直接驰骋疆场,所向无敌的超强武略,对于能不能如愿拿下荆州,他心里没底,所以就不得不一再犹豫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