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让事件在兖州引发了地震一般的波动,陈宫等人相率叛离,曹操的事业几乎从此一蹶不振。在那次吃了大亏后,曹操学乖了许多,名士宗世林当面让他下不来台,他也就没给大官做而已,狂士弥衡对他采取击鼓骂曹的人格侮辱方式,实在容对方不下,便端茶送客,将其送给别人。因为曹操知道,杀一个宗世林、弥衡容易,关键是后遗症很可怕,重者将导致边让事件那样众叛亲离的后果,即便轻者,也会堵塞贤路,令想来投奔曹营的贤士们望而怯步。
许攸再过分,也没有超出弥衡的程度,如果曹操确实看他不爽,完全可以通过调任职务,甚至暂时撤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最后却置许攸于死地,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与许攸一样因言获罪的,还有弥衡生前的老友孔融。
孔融的性情和主张一向都较为迂腐乖僻,有时还喜欢多管闲事。曹操出战袁绍、远征乌桓,他都提过反对意见,曹操让儿子曹丕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为妻,他要写信嘲笑曹操,就连曹操为节约粮食,下达禁酒令,他在照饮不误的同时,也没忘记来两句风凉话,说夏朝的桀、商朝的纣,都因荒淫好色而亡国,难道我们现在也要因此而禁止婚嫁吗?
曹操起先对孔融还能采取容忍的态度,后来随着战功和权利越来越大,便开始无法接受了。正好当时有一个叫郗虑的名士,此人心胸狭窄,是个小人,他与孔融不和,上表对孔融进行弹劾,曹操便趁势罢免了孔融。
孔融是孔子后裔,在社会上名气很大,迫于舆论的压力,曹操不久又重新起用了孔融。孔融不改初衷,还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曹操回邺城后,他曾当着孙权使者的面,对曹操有所讥刺。曹操怒从心头起,于是再祭借刀杀人之法,将孔融的死对头郗虑提拔为御史大夫。郗虑心领神会,一上任就收集孔融的言行,整他的黑材料,在郗虑的指使下,有人上书奏告孔融的罪状,说他诽谤讥讽朝廷,图谋不轨。
曹操等的就是这一出,收到奏状后,即下令处死孔融。孔融家族也惨遭株连,据说连他的两个八岁的儿子都未能幸免,可谓是斩草除根,狠毒至极。
曹操此举当时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不满。曹操自己也很心虚,亲自宣示孔融的罪状,说孔融其实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要人们千万不要被此人的虚名和假相所骗。
孔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当然都看得清清楚楚,也正因如此,曹操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其幕僚们的向心力,都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田畴在曹操平定乌桓一役中立下奇功,曹操照例论功行赏,要封他为亭侯,但被田畴推辞。后来曹操又一连四次要给他封爵,田畴始终不肯接受,甚至以死相拒。虽然这可能出于田畴志向高洁的本意,不过在孔融被杀的背景下,也不能不让人揣测,他是否有觉得曹营用人环境不佳,所以不愿再为曹操效力的隐情。事实上,自此以后,田畴也确实再未给曹操出一谋,办一事。
曹操杀孔融,当然不完全是因为自身权力膨胀,已经容不下任何逆耳之言,其中亦有在南征之前稳定内部,安定后方的考虑,出于同样目的,他每次出征,也都会关注关中的动静。
到曹操一统华北时,关中诸将中真正能与曹操对抗的,其实只剩下了马腾和韩遂。马腾、韩遂曾结拜为异姓兄弟,但此后由于部众摩擦,一变而成仇敌。曹操一面以朝廷名义帮他们调解,一面以幕僚张既为使,劝说马腾到朝中为官。
张既费尽唇舌,本已说动马腾,然而不久马腾又犹豫起来,张既怕马腾改变主意,便给关中至邺城沿途各县下了一道紧急命令,要求凡食禄两千石的官吏,必须到郊外迎接马腾。马腾骑虎难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举家来到邺城。曹操遂上表荐举马腾为卫尉,在邺城为官,而其子马超则为偏将军,统领马腾的军队,继续留在关中。
打从张绣反叛起,曹操便认定唯有送交人质,才能确保对方真正降服。尽管马超及军队还在关中,但有他父亲及其家属作为人质,曹操自然就不怕马超突然造他的反了,而且利用马超,还可以同时牵制韩遂等其他关西诸将,这也意味着,他在南征期间已基本没有后顾之忧了。
奇袭
曹操北征乌桓时,刘备曾游说刘表乘机袭击许都,结果没能被采纳。及至曹操返回邺城,刘表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错误决策,不无后悔地对刘备说,因为不听你的话,所以失掉了一次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