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24)

魏王曹操(124)

作者:关河五十州

曹操枪打出头鸟,随着乌桓联军大败、蹋顿身亡,加上采取内迁、加强防范约束等措施,乌桓的“中原化”进程被打断,此后它作为一个部族,再未实现振兴。其余游牧族亦噤若寒蝉,没有谁敢再轻举妄动,比较明显的是并州匈奴,即便是在袁绍的全盛期,并州匈奴也没有完全臣服和听命于袁绍,但在曹操治下,其势力很快就被分散掉了。

曹操善练兵,善将兵,又富有政治谋略,只有他这样的特殊人才,才能重整秩序,从而创造出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维持了将近一百年之久,直到一百年后,北方各游牧族才开始纷纷涌入中原。

平定乌桓,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功之一。曹操在远征乌桓前,修建了运送漕粮的平虏渠,后来又在邺城筑铜雀台,台上建平夷堂,“平虏”、“平夷”异曲同工,都是平定乌桓之意,平夷堂更是为了彰显和突出平定之功。六年后,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诏书上历数曹操功勋,平定乌桓又被摆在了显要位置。

曹操北征乌桓是夏天出发的,回军的时候已是暮秋,天寒而且干旱,在方圆两百里的范围内,都难以找到水源,最后掘地三十多丈才取到水,同时军中也缺乏粮食,实在没的吃,只得杀了数千匹马作为军粮。

这就是出塞作战的极端困难之处,难怪在邺城讨论时,那么多人要加以反对。曹操对此有了切身感受,返回邺城后,他把原来劝阻他不要北征的人都叫了过去,这些人不知道自己为何受召,个个都害怕得不行。不料曹操非但没有责罚,还对他们全部予以厚赏,说我这次北征乌桓,确实是冒险以图侥幸,虽然成功了,但实在是老天相助。

“诸位先生先前的劝谏,都是出于稳妥的考虑。我奖赏你们,是因为你们说了真话,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因为这次劝谏的意见与结果不一致,就从此不敢发言讲话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正因为北征的条件异常艰苦,导致随军的郭嘉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最终倒在了班师途中。

郭嘉称不上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平时常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私生活上也不检点,同朝为官的陈群因此多次参奏他。对于陈群的指责,郭嘉表现得镇静自若,看不出一点羞愧和惶恐的样子,过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生活作风丝毫不变。

曹操一面夸奖陈群能坚持正道,一面却对郭嘉的行为不闻不问,非但如此,看到郭嘉面对指责毫不在意,无动于衷时,他反倒还更加器重和喜欢郭嘉了。

曹操真心爱才,郭嘉作为职业谋士,又确实具有旷世奇才。正如曹操在表奏中所说,郭嘉随军十一年,以随机应变、善谋能断见长,往往曹操自己对于决策都还没能想清楚,他就已经替曹操做出决断,而且从来都没有失算过,尤其擒杀吕布、扫荡乌桓两役,更是厥功至伟。

郭嘉死的时候,四十岁还不到。曹操对此痛心不已,他上表献帝,将郭嘉的封邑由两百户增加至一千户,又对荀攸等人说,你们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我们是同一辈的人,只有奉孝(郭嘉字奉孝)最年轻,我本打算在天下平定之后,把治国大事托付给他,没想到他却中年夭折,这大概是命中注定的吧。

在郭嘉等人的辅佐下,曹操在中原的兼并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至此,除关中外,北方都已直接处于他的控制之下,因此之故,尽管失去了一个心爱的谋士,但总体而言,曹操在回军途中的心情,还是非常轻松和愉悦的。

出击乌桓,曹操绕了道,回军则还是走的南线,即渤海湾那条路线。渤海之滨有一座碣石山,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山上刻石纪功,曹操踏着前人的足迹,也登上此山,并写下了名篇《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星辰都好象在大海中出没,灿烂星河也仿佛出自于它的怀抱,曹操借景述情,其雄心也随之达到了顶点。

自陈留起兵起,十九年过去了,其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独立发展到迁帝都许,花了七年时间,第二阶段,从伐张绣,打袁术,灭吕布,再到击溃刘备,花了三年时间,第三阶段,从官渡大战到完全消灭袁氏集团,迫使辽东归附,又花了十年时间。

在三个阶段中,第三阶段耗时最长,却也堪称曹操人生中最为辉煌和充实的黄金时代。一直以来,黄河流域都是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心,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通过第三阶段目标的实现,曹操统一了华北黄河流域,这也同时表明,他距离取得天下,已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