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张辽的勇气深为嘉许,特将自己指挥用的大旗授予张辽,并以之为前锋,命他率部分精锐骑兵先行出击。
张辽领命后,居高临下,一马当先,率部向敌人出其不意地发起冲击。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却如同一股遏止不住的激流一样,杀到哪里,哪里的乌桓兵就被冲垮。曹操见状,立即命大部队跟进,对敌人纵兵猛击。令人吃惊的事发生了,那么大规模的乌桓军团居然转眼就崩溃了,骑兵们四散溃逃,毫无一点草原勇士的样子。
其实说怪也不怪,因为这不是单兵对单兵的胜利,而是团体对单兵的胜利——曹军是团体,乌桓联军不过是一个个单兵,纵然数量众多,又何济于事?
很多年前,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那经典一幕,又在塞外重现了。曹军大获全胜,斩杀和俘获敌军无数,蹋顿也在逃跑时,为曹纯的“虎豹骑”所擒获,并被当场斩杀。
曹操挥师前进,敌军望风披靡,当曹军到达柳城时,投降和归附者已达二十多万人。袁尚、袁熙及苏仆延、楼班、乌延等乌桓首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率少数残兵逃往辽东郡,前去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
柳城既下,有人劝曹操乘胜追击,直捣辽东郡,毕竟袁尚等人也带去了数千骑兵,而公孙康又一向不肯归附曹操。曹操却说,我已经让公孙康将袁尚、袁熙的首级送来,不需要再劳师远征了。
公孙康会听您的?众人听了都有些迷惑不解,曹操也不多作解释,待部队在柳城进行短暂休整后,即班师南还。
未几,公孙康果然将袁氏兄弟及苏仆延等人全部杀掉,并将他们的首级送交曹操。曹操的话还真灵验了,诸将大感惊奇,问曹操其中究竟有何玄机,曹操笑了。
枪打出头鸟
袁尚得势的时候,一直想夺公孙康的地盘,而公孙康以据地自立为目标,也最怕其地盘被袁尚夺去。如果曹军进攻辽东,这些人被逼急了,就会联合起来,以渡危机,但如果曹军暂时不去攻打他们,他们又会因互不信任而自相残杀。“我根据形势判断,必然如此”,曹操总结道。
事实也正是这样。当袁氏兄弟刚逃到辽东的时候,公孙康担心曹操来攻,就暂时接纳了他们,后来见曹操不仅不来攻,反而南撤,顿时感到自己的最大威胁不是曹操,而是近在咫尺的袁氏兄弟。
为了除掉二袁,公孙康给他们摆了一桌鸿门宴。二袁不知是计,居然也想靠个人勇力,在席间找机会把公孙康给杀掉,然后占据辽东。双方不谋而合,只是公孙康先出手,让埋伏好的武士将他们给杀掉了。
曹操歼灭乌桓军主力,威震北疆塞外,令公孙康为之胆寒,他把袁氏兄弟等人的首级送给曹操,亦有投其所好,表示归附之意。曹操了解公孙康的心思,当即委任他为左将军,封襄平侯,等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迫降了北方最后一支割据势力。
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曹操和袁绍这两个日后军政界的巨子,正在一起纵论天下大势和自己将来的作为。
袁绍当时的构想,是将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冀、青、幽、并四州囊括在手,继而取得乌恒、鲜卑的支持,之后再南下中原,统一全国。从事后的情况来看,除了在统一全国那个环节被卡住,袁绍已基本实现了这一计划。
曹操说得则比较含糊,所谓“依靠天下智力”,其本身就有不拘一格,随机应变之意。不过在占领邺城之后,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曹操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已明显与袁绍的规划重合在了一处,只不过袁绍是联合乌恒,而曹操是平定乌桓。
曹操南归,将被乌桓掠去以及逃在塞外的十余万户汉人全部带回。汉王朝一直都设置有护乌桓校尉一职,用于管理乌桓事务,在乌桓被平定之前,护乌桓校尉当然已没法涉足四部乌桓,但仍统率着幽州、并州塞下的万余户乌桓人,这些乌桓人此后也都被陆续迁入中原。
内迁的乌桓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乌桓部众还是留在了原郡,这些乌桓部众都指定了代理首领,并规定由护乌桓校尉及各郡分别进行管理。因在劝退乌桓援助袁谭一事上的非凡表现,牵招成为曹操任命的第一个护乌桓校尉。
相比于袁绍,曹操在解除北疆威胁方面,无疑做得更为彻底有效。在曹操远征乌桓之前,中国社会其实已经崩溃,布满幽、并、凉三州的游牧族都有向南移动的可能。塞外游牧族,以乌桓的势力发展最快,乌桓四部组成联盟,并推举蹋顿为盟主,此举足以表明乌桓已具有建立独立政权的意识,相应地,其“中原化”进程也在加快,一旦乌桓的骑兵集团完成转型,立刻就可以越过长城,占据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