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兵变后,袁尚、袁熙协迫幽冀军民十余万人,投奔乌桓盟主蹋顿。哥俩试图依靠乌桓与曹操对抗,在其唆使下,蹋顿曾一度进攻依附于曹操的鲜于辅,曹操亲自出征,才将他们吓退。
对于曹操而言,无论是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还是防止幽冀继续遭到侵扰和破坏,都有必要远征乌桓。按照自进攻邺城以来所积累的经验,为了解决远征中的军粮运输问题,曹操开通漕运,组织人力先后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两条运河。两条运河修成后,分别打通了冀州北部、幽州中部的交通,曹军粮船由此可从渤海湾驶至河北东南部,再取道山海关,直指乌桓的政治中心——柳城。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北征乌桓前夕,还有不少文武官员反对出塞作战。他们认为,费那么大的劲北征,主要目的不过是要抓住袁尚、袁熙,这兄弟俩都是穷途末路的逃敌,自身没什么力量,只是想借助乌桓,但乌桓惯于抢掠,贪婪而不讲亲爱之情,怎么会听任他们摆布呢?
袁氏兄弟与乌桓不能联合,所以不可怕,可怕的是荆州的刘备、刘表。大家担心,刘备时有攻占许都之意,曹军出兵深入乌桓后,他一定会劝说刘表偷袭许都,万一刘表动心,真的拨兵给刘备,派他袭击许都,到时远征军来不及回转,将后悔莫及。
茅塞顿开
听到部下们的议论,曹操也犹豫起来。
当初刘备在曹营中时,曹操就很看好他的能力和胆略,曾当面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这样的话。刘备有问鼎天下的雄心,虽然在战场之上,他一直都是曹操的手下败将,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此时的刘备自投刘表后,已在荆州呆了八个年头。经过八年的休养生息,刘备必然重新积聚了相当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他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此人决不会放过曹军主力远征,许都空虚的大好战机,一旦自己率部远征,他必然会在背后发难。
就在曹操开始考虑,要不要暂时搁置远征计划,将主力精力用于对付刘备和刘表时,郭嘉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尽管放心前去远征,就算你把全部兵力都带去,许都也无妨!”
刘表这个人,不过是个清谈客,坐着夸夸其谈行,让他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难。比如刘表写信给袁谭、袁尚,那分析得真是入情入理,宛如自带上帝视角,可是曹操打袁谭、袁尚的时候,也没见他有什么动静,一如他与袁绍的合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说到底,刘表自始至终,都只想护住他在荆州的一亩三分地,决无称霸天下的雄心和能力。他收留刘备,和当初收留张绣,在性质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都是要利用对方替他守住北大门。
刘表对外来将领不信任,戒备心理很重,他与刘备的真实关系,不见得比与张绣的关系更好,况且,刘备又非张绣可比,论胸襟,论抱负,论综合能力,还在刘表之上。刘表对此心知肚明,更不可能对刘备委以重任,对于刘备的建议自然只会采取轻视的态度,甚至就算是接受其建议,派他袭击许都,也决不会给他多少兵。
刘备不受重用,你要让他真心实意地帮助刘表,一样很难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他提袭击许都的建议时,不会不预先给自己做打算,刘表疑心那么大,一眼就能看出来,同意其建议的可能性也就更低了。
料定刘表不信任刘备,刘备之谋必不会被其所纳,郭嘉对曹操的远征计划深表赞同。他认为,乌桓人倚仗自己处于偏远之地,不会想到曹军对其发起远征,曹军乘其不备,实施突袭,一定能够取胜。
许多人都视出塞作战为畏途,而更倾向于南征刘表。郭嘉给南征也算了个命,他预计,只要曹操南征刘表,袁尚、袁熙就将借乌桓之力卷土重来,冀、青、幽、并四州尚不稳定,只要乌桓一出动,当地都会群起响应。乌桓盟主蹋顿向来有南侵的野心,见状更会举兵大规模南侵,这样恐怕就连冀州、青州都保不住了。
在曹操的顶级幕僚中,郭嘉以善于断事著称,他的观点一针见血,顿时令曹操茅塞顿开。
在曹操征讨袁谭的过程中,经牵招竭力说服,乌桓才没有敢发兵援助袁谭,但那件事已足以让人认识到,乌桓一旦与袁氏兄弟联合作战,其后果将有多么严重。另一方面,袁尚兄弟在亡命乌桓时,带去了一部分人,加上乌桓平时所掳掠的人口,乌桓已有幽、冀两州吏民十万余户,他们极容易形成袁尚恢复势力和反攻曹军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铲除袁绍残余势力的最有利时机,自然就是现在,若置之不顾,任其发展,今后必将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