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虽然早就呈摇摇欲坠状,但毕竟也已经太平了几百年。大家都听中央政府的命令惯了,若没有机会可乘,决没人敢无端发难,就连董卓也不例外。何进引狼入室,主动把居心叵测的地方实力派召入京城,可见以他为首的外戚亦是一伙鼠目寸光,严重缺乏政治智慧的庸人。
却说董卓获得了企盼已久的机会,不由大喜过望。他过去对朝廷的召唤总是敷衍搪塞,能躲就躲,能逃就逃,这次却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下来,而且一天都不耽搁,即日进兵。
没等董卓赶到洛阳,何进早已人头落地,宦官也被杀得一个不剩,长期以来交替执政的外戚、宦官两大势力同归于尽。董卓到京后捡了个现成便宜,在将少帝、太后控制在自己手里后,迅速掌握了朝中实权。
袁绍等一班人花了力气,当然不愿意让董卓摘桃子,但除了曹操等少数人外,经历过战场上真刀真枪实战的寥寥无几。董卓可不一样,截止领兵入京,他担任武职已历三十多年,几乎跟袁绍、曹操等人的年龄一般大。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董卓身经百战,尤其在别人如皇甫嵩被朝廷驱使着,拼死拼活的时候,他都有意无意地避开了,从未伤筋动骨。如今若真要干仗的话,俯视朝廷之上,武将中包括皇甫嵩在内,已无一人堪为其对手。
皇甫嵩等几个打过黄巾军的所谓名将,根本就不敢和董卓做对,董卓倒也不为难他们,只是按照原先灵帝对待他的方式,以朝廷名义授之以高官,顺势解除了他们的兵权。看到鼎鼎大名的皇甫嵩都如此,其他人更拿董卓没有办法了。
事到如今,给何进出了锼主意的袁绍也是徒呼奈何,只剩下了咬牙懊悔的份。何进在引兵入京时,曾派籍贯泰山郡的鲍信到其家乡招募军队,这时鲍信刚好返京,他劝袁绍抢先动手,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点想办法对付,今后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新到京城,人马疲惫之机,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
袁绍犹豫再三,还是不敢发兵,鲍信只好仍旧返回泰山。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同时代的女诗人蔡文姬通过诗作,把董卓军进城情景形象地描绘了下来。其实这也是董卓故意摆出来的造型,刚进京城时,他的所有步骑兵,汉兵和胡羌兵加一块,只有三千人马,兵力并不算多。
为了使远近慑服,董卓就像当初筑坝拦河一样,大约每隔三五天,就在夜里偷偷地向城外派出近一营兵士,等第二天早晨再大模大样地开回来。给人感觉,凉州兵正川流不息,不断向京城涌来。
大将军何进已亡,他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平时与哥哥有不同意见,何进的部下怀疑何苗与宦官同谋,将他也杀了。二何之兵无所从属,见董卓势大,就都顺势投降了董卓。
谁敢不从
丁原获得何进的召令后,也想干预朝廷中枢,只是晚了一步,让董卓抢了先。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他并不愿意与董卓合作,更不愿意向其臣服,要想让他像皇甫嵩那样乖乖地交出兵权,或自行退回并州,是绝对不可能的。
董卓若欲独揽大权,就势必首先解决丁原,但二何之兵初附,无论忠诚度还是战斗力,都还不能被完全信任,随其来京的凉州军则数量有限,对阵同为劲旅的并州军难有胜算。
当时的并州在自然条件、民风材力上与凉州完全相同,其境内原本有许多内徙的匈奴人,后来又大量涌入羌胡,是所谓“羌患”蔓延的另一区域。并州军系由汉兵和羌胡兵混编而成,多年来不仅要对付“羌患”,还要抵御北疆的匈奴、鲜卑,所部与凉州军一样骁勇善战,故而两军向被合称为“并凉劲兵”。
两只老虎若是缠斗在一起,就算是打平,也是双输的局面,只会便宜了待机而动的其它地方武装,这不是董卓愿意看到的。为了稳住丁原,他决定先用朝廷的名义授其以执金吾之职。
执金吾是督巡京师地区治安的长官,此职属于荣誉性质,低于三公,但位同九卿。丁原果然被董卓的表面功夫给迷惑住了,暂时失去了防范之心,董卓则趁机在并州军内部动起了手脚。
丁原在作战勇武和骑射技能方面和董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出身贫寒之家,也不是并州本地人,远不像董卓那样在凉州拥有深厚的根基。他能够统辖和扩张并州军,主要依赖于吕布等并州本地将领。
吕布是并州军中首屈一指的猛将,最受丁原信赖。董卓的策略就是诱使吕布倒戈,让他背叛并杀死丁原,但董卓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史籍上却没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