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畿代替王邑,以便控制住河东,是曹操的既定策略,钟繇不但不同意取消征召,而且严令王邑必须马上前往许都,王邑一气之下,去许都时把印绶都给捎走了。
韬晦之计
王邑带走印绶,并不妨碍杜畿新官上任。卫固等人派遣数千士兵切断了陕津渡口,杜畿到了那里后无法渡河,为了让他能够顺利就职,曹操命夏侯惇率部讨伐卫固等,但大军到来尚需时日,在此之前,是在渡口坐等大军,还是想办法继续赶赴河东,必须杜畿自己拿主意。
杜畿并不赞同仅仅派军队讨伐。他认为,河东有三万户人家,这些人家并非全都想作乱,一旦军队逼得太急,很多安分守己者也可能因畏惧而听从卫固,卫固等人为能独占河东,又必定会集中力量,以死相拼。在这种情况下,曹军的讨伐行动能不能获胜,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倘若讨伐行动不能获胜,河东周围郡县势必会予以响应,变乱将难以遏制,退一步说,就算讨伐行动能够取胜,好好一个河东郡也会被打得破破烂烂,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卫固等人对外只是声称要留住前任太守,并没有公开拒绝王命,杜畿推断,这些人也同样没有胆子直接加害新任太守,不过是意欲靠切断渡口,不让自己履职上任罢了,他没有坐等大军,而是秘密地绕道黄河郖津渡,先行进入了河东境内。
杜畿与卫固其实是老相识,他深知卫固多谋但缺乏决断力,倘若自己单车上任,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卫固面前,卫固一定没法不予承认。果然,当发现在重兵封锁渡口的情况下,杜畿居然还是奇迹般地来到了郡府时,卫固显得既吃惊又无奈,但又只好假装接受。
与卫固不同,范先和杜畿不熟悉,也就少了很多顾忌,他打算用杀掉杜畿来威镇部众。不过,杜畿毕竟是朝廷钦派的命官,而且夏侯惇所率大军也即将到来,杀杜畿对卫固、范先来说,都是最后才能动用的手段,因此在决定动手前,范先便先杀鸡给猴看,在郡府门前杀了主簿以下三十多人。
杜畿乃是文官,在卫固等人看来,如此血腥恐怖的场面,杜畿一定接受不了,要么魂飞魄散,自己弃官逃走,要么从此谨小慎微,唯他们之命是从,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杜畿拿出风骨,当场痛斥他们的暴行,则也正好找借口将其顺势除掉。
结果,杜畿并没有如他们想像的那样,被吓成了一只哆哆嗦嗦的小鹌鹑,但也没有站出来据理力争,反正是举止如常,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卫固、范先推测,杜畿不敢公开反对杀人,就说明他还是怕,之所以装得若无其事,应该是舍不得头上的乌纱帽。卫固对范先说,算了,除掉杜畿的时机尚不成熟,而且就算杀了他也没什么用,徒然给外界留下一个我们枉杀太守的恶名,对我们今后起事不利。
二人决定像对待前任太守一样,干脆也架空杜畿,使其成为傀儡,于是便没有动手,而是在表面上尊奉杜畿,接受这位名义上司的管辖。
在卫固、范先假意对杜畿表示拥护后,杜畿对他们说:“卫家、范家,都是河东望族,我只有仰仗你们才能办成事情,今后我们成败在一起,遇到大事则共同商议。”接着,便以卫固为都督、代理郡丞,并安排卫固督率郡内的三千余官兵。
郡丞是太守的佐官,官位仅次于太守,虽然河东兵权原先也都被卫固、范先实际掌握,但新任太守有此安排,毕竟是名至实归了。卫固、范先很高兴,都以为杜畿已入其觳中,越发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他们不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杜畿坚忍以待时机的韬晦之计。
“只要我能在郡里住上一个月,就有办法控制卫固。”杜畿在渡过黄河前曾做这样的估计。事实也正是如此,卫固、范先都对杜畿失去了戒备,卫固想大量征兵,以做起事的准备,杜畿就劝他说,你这样做动静太大,容易动摇民心,不如慢慢地用钱财进行招募。卫固认为很对,就拿出钱财四处征调。
其实这也是杜畿设的一计。郡内将领贪图钱财,募兵的钱发到他们手里,大部分都被他们贪污掉了,最后数十天过去,名册上应募的人很多,但实际送来的新兵却很少。
杜畿又向卫固等人建议,说人情恋家,众将领和属官离家日久,可以分批放他们回家休息,有急事再召集也不难。杜畿此语一去,将领和属官们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卫固等人不好违逆众人,也只好同意。
这样一来,那些本就无意参与作乱的人,都乘着这个机会离开郡城,去了外地,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就算是甘心跟着卫固等人一条道走到黑的,也被就此分散开来,回到了各自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