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严格来说,并不是曹幕人员,对他的意见,曹操或许还可以置之不理,但是接下来的反对者,曹操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了,这个人就是荀彧。
一步一个脚印
前一阵子,曹操大败袁尚,攻克邺城,擒杀审配,已令周围的诸侯为之震惊,见曹军如此凶猛,每个诸侯都担心保不住自己的地盘。按照曹操拟议中的九州制,他们的地盘将被直接圈进冀州,也就等于坐实了曹操要削平所有诸侯的传言,这些诸侯为求自保,很可能采用合纵连横之策,组成反对曹操的联盟。
荀彧特别强调,为了让关中诸将在曹操统一河北的战争中,保持中立态度,曹方已经派了很多人前去游说,而且也卓有成效。现在如果恢复九州制,关中诸将一看,说来说去,你曹操不还是想要吞并我们吗?他们的心态就会立刻产生变化,即便是那些原本就只求闭关自守的人,也会转而被迫反曹。
邺城战役后,河北局势仍未稳定,其他诸侯只要一有动静,就会使得这里的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正率领残兵流窜的袁尚会推迟灭亡;袁谭将怀有二心;袁熙、高幹随时可能和袁尚、袁谭联合对曹;黑山军张燕虽已露降意,至此也必会变卦。
曹操、袁绍初起兵时,两人有一个著名的对话,袁绍当时提出解决河北问题后,即向南争夺天下,曹操则提出了依靠天下智力,将无往而不胜的观点。虽然袁绍最终没能用好“天下智力”,导致功亏一篑,但他用于打天下的路线图并没有错,曹操只要一平定河北,也必然要挥师向南。
荀彧指出,过早采用九州制,不但将延缓曹操统一河北的进程,而且也反过来有利于刘表保住他在长江、汉水之间的地域,如此,天下不是易取,而是更不易取了。他希望曹操抛弃所有不切实际,急于求成但却又欲速而不达的幻想,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继续坚持在袁氏故地幽、并、青州作战,剿灭其残余势力,以免将来死灰复燃。
“等天下安定后,再商议恢复九州制,这才符合国家长远的利益。”对于荀彧的这一建议,曹操虚心接受,决定将设置九州的动议暂时搁置起来。
在此期间,郭嘉劝曹操多征召青、冀、幽、并四州的名士作为属官,以使人心归附,曹操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官渡之战前,袁绍命人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中不仅痛骂曹操,极尽丑化诋毁之能事,而且还带上了曹操的家世,把他的父祖也都臭骂一通,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是领养的。奉命写这篇文章的人叫陈琳,是个大才子。
曹军占领邺城后,陈琳被俘获,曹操责备他说:“你过去替袁本初写檄文,骂我也就行了,怎么往上牵扯,骂到我父亲祖父头上去了呢?”
陈琳连忙谢罪。曹操考虑陈琳过去是各为其主,便原谅了他,没有再进行追究,因爱惜其才华,又让他加入自己的幕僚班子,以后曹操所发布的军国书檄,多出自于陈琳手笔。
另一个得到重用的袁绍旧部是崔琰。官渡大战前,崔琰曾劝袁绍不要过黄河与曹操决战,袁谭、袁尚兄弟相争时,他看着生气,但又没办法,便托病谁也不支持。曹操依照郭嘉的建议,授崔琰以冀州别驾一职,对他的意见也很重视。
冀州是北方屈指可数的大州,即便在长期交战,民众大量死亡流徙的情况下,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曹操占据邺城后,查阅户籍,发现若是要征兵的话,还能在冀州征到三十万人。当他对崔琰谈起此事时,崔琰对他说,二袁同室操戈,冀州百姓被弄得尸横遍野,明公您不想着问及民间疾苦,尽快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却一心想着可以征多少兵,岂不是太让冀州父老失望了?
曹操知道是自己不对,连忙向崔琰道歉认错,随后他便下令免除河北当年的租赋。
除了深受战争之苦外,河北豪强恣意横行,大肆兼并土地,也使得当地百姓更加穷困潦倒。曹军攻破邺城后,抄没审配等人的家产,各种财物都以万计算,曹操还得知,作为冀州的豪强大族,审配不但生活豪侈,而且还隐藏犯法的人,审配家族俨然已成为坏人的藏身之处。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豪强如此无法无天,怎么可能得到民众的亲近依附,军队又怎么可能强盛?看来袁氏之败,亦有其内因。曹操于是制定法令,对豪强的兼并行为进行抑制,同时要求河北各郡国太守、国相认真检查,一旦发现有豪强有违法行为,即加重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