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曹操情辞恳切,随行将士既为之动容,又颇有些莫名其妙。袁绍曾是曹操的头号敌人,袁氏死后,他的儿子们又与曹军激烈厮杀,现在好不容易攻占袁氏老巢,不应该是面露喜色,欢庆胜利么,为什么要对着敌人的坟墓大放悲声?
许都的很多人更无法理解。站在皇室角度,袁绍自决定南攻许都起,就已被朝廷视为叛臣,曹操代表朝廷击败袁绍,根本是无可非议的,结果功成之后,你反倒向一个叛臣之墓表示哀悼。这算怎么一回事?难道袁绍是个好人,讨伐他讨伐错了?
还有人觉得曹操“匿怨矫情”,意即曹操明明与袁绍有仇怨,但为了显示自己的胸襟,却故意要当众掉几滴鳄鱼泪。曹操、袁绍之战,常被外界拿来与刘邦、项羽的楚汉战争相比,所谓“刘灭项,曹灭袁”,无独有偶,作为胜利者的刘邦也曾在项羽的墓前号啕大哭,论者以为,曹操不过是沿袭了刘邦犯下的错误,乃百虑中的一失。
眼泪和伤感
政治家自有政治家的风度和格调,外界怎么评论,他们根本不在乎。刘邦与项羽,曹操与袁绍,都是各成气候,又都各有远大抱负的枭雄,互不相容,乃至相互攻击,血战到底,实属必然,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化解不了的世仇宿怨,只是大家都要伸张自己的意气和志愿,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已。一旦胜负既定,彼此惺惺相惜,便不免动之于情,怆然涕下,这种慷慨英雄之风,绝非心胸狭窄,小有所成即得意洋洋者可比,如张子谦那样在别人临刑前还幸灾乐祸的浅陋之辈则更不必说了。
与刘邦、项羽不同的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渊源要深得多。少年时代,他们是一起飞鹰走狗,玩恶作剧的游侠朋友,成年后,两人又结盟讨伐董卓,其间艰难周旋,祸福共之,患难之中必有真情。毋庸讳言,因为家族身份等原因,曹操和袁绍也自小就相互嫌恶过,曹操心中对于袁绍的那种自卑感,甚至一直延续到成年,不过等到曹操一步步赶上袁绍,尤其是在官渡取胜后,他的这一心结也就慢慢解开了。
曹操其人,既冷血谲诈,又重情重义。一般来说,当他认为别人对他构成威胁,影响他的大谋时,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冷血谲诈的循环,若是对方尚不阻碍他的道路,或虽曾是势不两立的敌人,但已经尘埃落定,他又会表现出重情重义的一面,当年放走关羽,今日泪祭袁绍,皆属此列。
对于袁绍家属,曹操也予以优待。他以袁绍故人的身份慰问了袁绍的妻子刘氏,除归还袁绍家的奴仆和宝物外,还赏赐各种彩色的绸缎丝棉,并由官府供给粮食。曹操此举同样遭到讥评,说他不该加恩于袁绍那样的“贪婪之家”,是把做事情的准则都给完全颠倒了。
比起一般的优待,引起外界更大议论的,还是曹操为儿子曹丕纳甄氏一事。甄氏是袁绍次子袁熙的次子,袁熙到幽州去当刺史,甄氏留邺侍奉婆婆刘氏。甄氏是一个大美人,时年十八岁的曹丕从征至邺,看到甄氏后惊为天人,曹操闻知后,便让曹丕将甄氏娶为妻子。
甄氏与袁熙此时虽尚未解除夫妻关系,但当时人的两性观念没有后来那么顽固保守,譬如曹操曹丕父子都不嫌甄氏曾为人妻。别人对此说三道四,主要指的也不是这个,而是说甄氏原为袁绍的儿媳妇,一个叛臣的家属,怎么能做曹操长子的正妻呢?
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有“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之语。曹操看了一愣,历史上妲己不是说被周武王给处死了吗,怎么还赐给周公了?他问孔融,你这么说是否有什么出处,出自何典,孔融回答:“以今天的情形来看,应该是这样。”原来他竟是在讥讽曹操让曹丕娶妻甄氏。
曹操没搭理孔融,他想做要做的事,依然照做不误。
就这样,在眼泪和伤感中,曹操告别了昔日的朋友和仇敌,也告别了曾经紧紧纠缠着自己的心理阴影,他要从新的起点出发,大展鸿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之所以泪祭袁绍和优待其家属,也是要通过这样一种别致的方式,对袁氏旧部以及河北的军民进行安抚,因为这里将成为他未来的主要活动舞台和根据地。
邺城战役结束后,曹操给献帝上了一道表文,报告了战胜袁尚的情况。献帝收到表文后,下诏让曹操兼任冀州牧,曹操随后辞去原兖州牧一职,同时屯军邺城,开始着力经营以邺城为中心的冀州。
这时有人劝曹操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借此把更多的地方纳入冀州,认为如此一来,天下就容易收服了。曹操动了心,打算予以采纳,但遭到了孔融等一些朝臣的反对,认为不合汉朝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