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王安石传(76)

王安石传(76)

作者:梁启超

如果能完全废除科举制度,用学校来代替科举的功能,那是善举中的善举。但是,当学校尚未建立起来,而国家又不能不选拔人才的时候,科举制度也就不能一下子废除。既然不能一下子废除,那么与其考诗赋,则不如考经义。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苏轼说的那一番话,其一是说即使三代圣人再生于今天,他们选拔人才也不会通过学校;其二是说诗赋虽然无用,但寻找一种新办法来选拔人才,也不过如此;其三是说诗赋何曾有负于天下,并痛斥诋毁开办学校是劳民伤财,纷扰天下。这真是所谓用恶劣的言论来扰乱政治啊,王安石斥责这些人是流俗真是太合适了。如今,科举考试已经被废除,稍微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轼的说法是错的,是不值得深辩的。我在这里讲到他,是想让大家看一看,当时反对新法的人的言论都不能持之有故,也不能言之成理,大概都是这样。通过以上三章,大家对于王安石当时创立的新法大致都有所了解了。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与一个朝代的兴亡大计关系不大,这里就省略了。

(考异七)

世传王安石主持国家大政的时候,曾经设置“宫观祠禄”的官职,以此来处置异己,很多人口口相传,却没有人知道这种说法来自何方。王渔洋的《池北偶谈》进一步确指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增设的,并非祖宗原来就有的,并且引用了邱文庄的《世史正纲》作为证据,而《御批通鉴辑览》也沿用了这种说法。我不知道邱氏是从哪本书里看来的,但从《宋史·职官志》中考证,宫观祠禄这种官职是为了照顾退休、离任或年老不能继续工作的老人,使他们安度晚年而设置的一种闲职,最初人数比较少,熙宁以后有所增加。又说:“按照过去的规定,京城的宫观由宰相执政担任,前任宰相留在京城的,往往授予宫观以示优待和礼遇。”然而,这种制度不是王安石创立的,这一点非常清楚。《宋史》各传中记载前大臣不再执政后接受这个职位的人多得不可胜数,就拿见于《临川先生文集》的人来说,王德用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授予会灵观使,是在庆历八年(1048年)。贾文元以检校太师任景灵宫使,是在嘉祐二年(1057年),这些都远在熙宁以前。熙宁初年,朝廷讨论废除宫观使、副都监,王安石说:“宫观设置使、提举、都监的确是有些多余,然而现在这种设置都是兼职,有特别安置的,朝廷按照礼仪应该表示尊重,不能以在职来要求。无论废除还是继续设置,关系都不大。如果讨论多余的费用,那么宫观之类自然可讨论,那就不只是宫使、提举、都监可以裁减了。”根据这些来看,在王安石执政期间,哪有增加宫观致使人数增加这样的事?《世史正纲》大概也是根据诽谤者的言论加以采用而已,而邱文庄和王渔洋这样的人对于各种书籍记载的由来都没看全,有什么资格来谈论历史事实?因为讨论王安石的新法,把我的辩词也附在这里。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

迂腐的儒生诋毁王安石最厉害的是两大“罪状”,其一是聚敛,其二是黩武。王安石的理财绝不是聚敛,我已经说了很多。王安石的用兵能说是黩武吗?这又是不能不辨别清楚的。

如今的外国人动不动就讽刺我们是没有武力的国家。我们轻视武力,不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并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完全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误导的结果。宋朝人把含羞忍辱作为美德已经很久了,自从澶渊议和之后,举国都把免除兵戈视为幸运,由此开始,增加岁币,被要求割地,好像小小的诸侯国伺候大国,只要别人提出要求,没有敢不遵从的。就像西夏这样一个蕞尔小国,自李继迁、李德明以来,忽而反叛,忽而降服,虽然韩琦、范仲淹相继担任安抚经略使,有人主张战,有人主张守,但环庆路、鄜延路所辖各州仍然是连年死伤不断,百姓更得不到赡养,何尝听说有人为改变这种状况贡献出一计一策。孙子说:“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有所防备。”但在此之前的宋朝君臣确实不去谋划怎么防备敌人,只是侥幸敌人不来。还有西南地区的土蛮,几次蠢蠢欲动,成为宋朝的心腹之患,西南边境也很不安定。处于两大敌人之间,已经一天也得不到安宁,何况还有一些小丑在后面悄悄地窥视。王安石的政策就是先肃清小丑,并借此机会来增加军事方面的经验,然后再对付大敌。而他对付两个大敌的策略就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大宋,那么大宋将用一种使他们懈怠的方式拖住他们,先对付那个比较容易对付的,然后再对付难对付的那个。收复河湟是为了控制西夏,控制西夏是为了削弱契丹,这是王安石一生的抱负,他在执政时就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了。如今说一说当时的战绩,展示给世界上阅读历史的人,以此来证明用黩武来诽谤他是多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