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新义》也是当时及后世许多攻击王安石的人的一个借口。据历史记载,苏嘉在太学读书,老师颜复曾经以王莽变法和后周宇文氏变法为题考这些学生,苏嘉在文章中极力表示对变法不赞成。他的文章被老师列为优等,激怒了王安石,把各位学官都赶走了,让李定、常秩同判监事,重新选用学官,不是执政者喜欢的人一概不要,此后就颁发了《三经新义》一书。考察王安石平日的言论,他总是把一种学术当作端正人心的根本。那么,历史中的记载应该不是对他的诬蔑,这实在是王安石为政纲领中最丑陋的部分。大概社会要不断进化,确保其思想自由是第一位的。所以,当今之世谈论政治的人在各个方面都要求整齐划一,把这当作惯例,只有在学术上则完全相反,主张百家争鸣,信仰则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人的心灵只要疏通,就不会枯竭。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大家信奉一种思想,这只能使思想被禁锢。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以来,中国学术史上再也没有光芒四射的局面,就像王安石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这方面也重蹈覆辙,真是可悲啊!
不过,王安石当时并非在《三经新义》之外完全排斥其他思想,只不过要求大学以此作为教材罢了。既然设立大学,必定要有教育者,而且教育者必定有他所主张的学说。大学既然作为一个国家学术的生产部门,它的思想一定会在社会上作为主导而存在,这也是势所必然,是不能回避的。就像今日的日本,其帝国大学有两三位老辈学者的学说颇为一些年轻学者所反对,受到他们的抨击,但全国大多数学者还是要学习他们的学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既然如此,也就不能过多地责备王安石了。如果因王安石排斥其他思想,就认为他破坏思想自由的话,那么他其实并没有禁止其他思想的传播,不过是提倡自己一家的主张罢了。学者有了他所主张的学说,一定想使其发扬光大并因此而改变世界,这不仅不违背常理,而且是负责任的表现,王安石有什么错呢?如果一个学者没有自己的主张,只是揣摩执政者的喜好,以此来换取高官厚禄,这才是学者在犯罪,而倡导新的学说的人并没有犯罪。
自从元祐年间将《三经新义》废除以后,南宋时的学者更是不遗余力地攻击《三经新义》,从那时开始,数百年来很多学者都羞于提它。《三经新义》中的《诗义》《书义》出自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和学生之手,如今已经不在了。只有《周官新义》一书为王安石亲自撰写,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还从《永乐大典》中找了出来,加以重新编辑,现在还可以见得到。我曾经找来读过,其中精要之处是很多的,实在是为我国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汉代到今天,没有能够超过它的。这一点我会在“王安石的学术成就”一章中专门讨论,这里就不啰唆了。
但学者不认真思考,就随声附和,大肆诋毁、排斥、抵制王安石的思想,这就是韩愈说过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吧?王安石不曾禁止别人学习他之外的学说,倒是反对王安石的人禁止别人学习王安石的学说。既然如此,那么束缚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人是王安石呢,还是王安石的反对者呢?这又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国子司业黄隐焚烧《三经新义》的书版,禁止学生们诵读他的书。大学的许多学生听说王安石去世了,想要设立灵堂进行祭奠,也遭到禁止。第二年,皇帝下诏禁止科举考试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字说》。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一个叫杨时的人上奏朝廷,竟把王安石的著作斥责为邪说,认为它污染了学者的耳目,请求朝廷追夺他的王爵,使歪理邪说不再迷惑学者。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张浚为宰相,又一次重申禁止王安石学说的传播。由此看来,以王安石对比诸位贤德的学者,他怎么样呢?当时,看到杨时诋毁王安石的学说,御史中丞王过当即在朝廷之上弹劾他:
五经的意义很精深,因而各家的学说常有不同,这是很难避免的。把自己可以接受的视为正,把自己不能接受的视为邪,这是一种很大的失误和偏颇。前不久有人斥责苏轼的学问为邪说,并加以禁止,如今已经解禁了,允许采用他的长处,这实在是一种通达的见解。祭酒杨时矫枉太过,又来诋毁王安石的学说,把它视为邪说,这也是不对的。学生们习惯了引用王安石的学说,现在杨时提出要禁毁王安石的书,不允许学生们阅读,他们便聚集起来去找他理论。杨时竟闭门不敢出来,不得已,学生们才散去,这也足以证明杨时的做法是不能服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