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情况来看王安石的军事政治改革,大体上都是有道理的,与今日世界各国的军事政治比较接近,而他想要把募兵制改为民兵制,更是治理国家的谋略深远。今日中国仍然不能实行这种办法,但如果不能断然实行这种办法,就很难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但是,他的保甲法完全仿照古人的做法,不仅使全民皆兵,还想使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兵。全民皆兵,没有问题;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兵,这在古代小国寡民的情况下或许还是可行的,却很难在秦以后的泱泱大国中实行这种办法。为什么呢?古代的部落把战争当作国家的第一件大事,而经济不过是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罢了。但在世界日益进步走向文明的时候,发展经济就成了国家的第一件大事,而战争不过是保护经济发展的工具罢了。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兵,虽然也说是在农闲的时候习武,但妨碍生产的事情还真是不少,新法没能尽善尽美,这是一个方面。
而且,如果不是所有登记在册的人都成为兵,古代的小国寡民是很难抵御外来侵略的。后世中华大地成为一家,国民的人数从几千万增长到数亿,假使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兵,一来国家用不了这么多兵,二来就是把全国的财富都集中起来,也养不起这么多兵啊。新法有不完善之处,这是第二个方面。
所以,唐朝的府兵变成了骑,除了管理国家的人无能,恐怕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吧?然而,王安石的全民皆兵就不能实行了吗?也不是这样。今天世界各国有常备军、预备兵、后备兵,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人人都有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义务,然而他们尽其义务,或一年,或二年,或三年,完成之后则继续做他的农民,除非有了大的变故,否则是不会征调他们的。这是各国都在实行的成法,即使将来有圣人问世,谅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了。有人说:“以王安石的学识,难道这他都看不出来吗?”回答说:“王安石大概已经看到了。”又有人说:“既然看到了,为什么没有实行呢?”回答:“这应该看一看他所生活的时代。”在王安石执政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招募来的士兵一百余万,这就相当于各国的常备军吧。按照王安石的计划,是想全部废除他们而让民兵取而代之。不过,自唐朝中叶以来积弊数百年,改革也不能太快,需要逐渐进行。于是,一方面减少募兵,另一方面用民兵补充它的缺额。这样就有了所谓上番,上番的民兵就是在尽常备军的义务;那些退番的民兵就是尽预备役、后备兵的义务。谁说王安石只是看到而没有实行呢?假如没有反对党的阻挠,且王安石在他的位子上做得更久一点儿,安知今天世界各国通行的军制不是我国在千年以前就创造出来,作为世界模范的呢?
教育和选举——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四)
民政、财政、军政,这三个方面差不多已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包括在其中了。此外还有一两项,这里做一下简单论述。
第一,教育。
教育方面的事务是王安石平时最重视的,也是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谈得最恳切的。等到他执政以后,首先注意到学校。熙宁元年(1068年),增加太学的学生。熙宁四年(1071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作为大学的校舍,把学生调整为三等,初入学的学生为外舍,外舍升入内舍,内舍升入上舍。上舍学生一百人,内舍学生二百人,外舍学生人数不限。后来,内舍学生增加到三百人,外舍学生限制在两千人以内。这一年,还创办了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的学校,以陆佃等人为各州的学官。其后,各路州府都创办了学校,学官达到五十三人。著有《文献通考》的马端临说,当时大兴办学校,而教官只有这些人,大概是重视作为教育者的官职,不肯轻授滥设的缘故。
有人说,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创办于1088年。殊不知,王安石创办的大学要早它二十年。但博洛尼亚大学至今还是意大利的学术中心,有学生十万人,王安石的大学却没能坚持下来,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历史有太多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以经学为主,每人专门学习一经。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把他撰写的《三经新义》一书发给各位学官,要求在学校里讲授,三经就包括了《周礼》《诗经》《书经》。
《书经》即《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