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讲过,如今造成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不仅是开支没有节制,不知道如何开发财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认为,一家一户的富足有赖于国家的富足,国家的富足有赖于天下的富足,而要想使得天下富足,只有靠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比如一个家庭,当家的人并不替他的儿子谋求财富,但有了父亲的严格管教,儿子自然就能学会生财致富,父亲还有什么需求不能获得呢?如今关起门来跟儿子做买卖,门外的财富一点儿也进不来,虽然把儿子的钱全弄过来了,可财富仍然没有增加。现在这些年,谈论财政的言论虽说都很不错,但都不过是国家索取天下财富的方法罢了,这就像父亲与儿子关起门来做买卖一样,这正是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啊!
啊,这样的道理怎么与当今之世经济学、财政学的原理这么吻合,这么一致呢?王安石理财的政策具体就体现在这里。然而,后世有人竟把他当作专门为朝廷敛财的官员看待,为什么他们的看法与王安石的精神正相反呢?《临川先生文集》中还有《议茶法》一文,讨论榷茶法应当废除的理由;又有《上运使孙司谏书》一文,指出由官方垄断食盐买卖是不可行的。这种意见就是今天管理财政的专家也是应当采纳的。但是,有些学者却把他当作桑弘羊、孔仅的同类而加以批评。
王安石有几首诗也谈到他在理财方面的意见,如今也记录在这里:
《发廪》:
先王有经制,颁赉上所行。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
非民独如此,为国赖以成。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
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
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驾言发富藏,云以救鳏茕。
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
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
豳诗出周公,根本讵宜轻。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
《兼并》: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寓言》: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上面《发廪》《兼并》两首诗所主张的理想社会大概有些接近于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这种主张是否可行,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而他这首《寓言》所描写的正是后面所要实行的青苗、均输诸法的根据。
他还有《省兵》一首诗:
有客语省兵,省兵非所先。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这是王安石对于当时军队建设的一些意见,后来他主持朝廷大政,实行改革,这些都一一实行,正像他在这里所说的一样。
他在《材论》一文中说: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怕人才不够多,怕的是掌握国家大权的人不希望他们多;不是怕有才能的人不愿为国家做事,怕的是掌握国家大权的人不让他们做事。
人才都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他们,国家就会灭亡并遭受屈辱。但是,那些掌握国家权力的人不希望人才众多,也不希望他们出来做事,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存在着三种偏见,其中最严重的偏见是觉得自己处在很高的地位,完全可以排除凌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不会遇到重大灾祸,人才的得失也与国家的治乱不相干,所以就随意放纵自己,结果陷入了败乱、危亡和被人羞辱的境地。这是一种偏见。另有人或者认为,我有高官厚禄,足以吸引天下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荣辱祸福都掌握在我的手里,我可以傲视天下的人才,而他们也必然会归向于我,结果也会陷入败乱、危亡和被人羞辱的境地。这又是一种偏见。还有人不讲究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以为天下其实没有什么人才,结果也只有陷入败乱、危亡和被人羞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