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1032—1059)字逢原,王安石生平第一敬畏的朋友,刘敞所说的隐士得道的三个人,有一个就是他。王安石的文集中关于与他往来的诗文不下数十篇。他去世的时候,王安石为他写了墓志铭,把他称为“天民”。《宋史》没有他的传,《王直方诗话》说:“王逢原被王安石赏识,王安石执政以后,一些要来依附他的人每天都把门口挤得满满的,一个个都是满嘴奉承话,王逢原非常反感,就在王安石的大门上写了一首诗,‘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意思是说,应该有知道羞耻的人,但是来请求拜见的还是这么多。”考王安石所作墓志铭,王逢原去世是在嘉祐四年(1059年),实际上是在王安石执政前十年,这样的诗从何而来?可知宋朝人对待王安石只要能够诬蔑他的,都要发挥到极致,所有的亲友没有一个可以幸免的。幸好《宋史》没有为王逢原立传,如果立传,那么就像常秩把《春秋》束之高阁,崔公度在厕所中擦拭衣带的事情一样,又要弄得满纸都是了。
这三位君子,常秩、崔公度虽然曾经一度在朝廷做官,但都没有担任繁重的职务,他们和新法可以说没有半点儿关系。王逢原则在新法施行前已经去世多年了。但后来那些舞文弄墨的人还是竭尽全力地诬蔑他们,由于这样的缘故,使得我对史书中所记载的吕惠卿和章惇等人的可恨之处也不敢完全相信。不是我爱屋及乌,实在是过去这些挥笔写作的人讨厌一个人甚至连带到他的仆人,不能让我完全相信他们。
王安石任用的人不止这些,他所结交的朋友也不止这些,但就是以这四十个人来说,他们中的贤才占了一半多,不肖的人只有十分之二三。这里所说的不肖,他们的罪状也还没有定论呢。凭着王安石的宽宏大量,他是不肯用“不肖”来看待一个人的,有时也会被人出卖,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如果说他喜欢谄媚逢迎的人,难道王安石肯这样做吗?所有的人,如果你曾经被王安石任用过,或者你是王安石的亲友故交,或者你不肯随声附和来诋毁新法,虽然你是个君子,也一定要诬蔑你是小人。这样一来,他们说王安石专门任用小人也就有根据了。只有一个罪大恶极的祸首蔡京,他与王安石是远亲,熊本又曾以奉行新法机敏多才举荐过他,但他取悦于人、投机钻营、谋求仕进的本领在王安石这里完全用不上,反而用在司马光的身上了。所以,王安石虽然说不能知人,但比司马光还是高出一筹了。
王安石的家庭
王安石以孝顺、友爱闻名于当时,他的家庭实在可以说是个模范家庭。王安石十七岁的时候,父亲王益去世了,他继续侍奉祖母十余年。他的祖母是永安县人,姓谢,曾巩为她作墓志铭,收在《南丰集》中。他的父亲名益,字损之,官职是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写过一篇《先大夫述》,收在他的文集中。他的母亲是仁寿县人氏,姓吴,曾巩也曾为她作过墓志铭,收在《南丰集》中。他们兄弟七人,其中王安礼、王安国在《宋史》中都有传。他的文集中收有《亡兄王常甫墓志铭》《王平甫墓志铭》,王常甫就是他的长兄王安仁,王平甫就是王安国。王安石早年因为贫穷才出去做官,他的俸禄要用来奉养祖母、母亲以及寡嫂,他家的境况在他的文集中记载得都很详细,他与王安礼、王安国唱和的诗作极多,他写的《亡兄王常甫墓志铭》《王平甫墓志》都称赞他们最讲究孝顺友爱,那么王安石的孝顺和友爱也就可以知道了。
王安石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雱,一个叫王旁。王旁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只有王安石的文集中有一首《题旁诗》,也可以证明他早年是很聪明的。王雱,字元泽,十分机敏,没有成年的时候已经著书数万字了。十三岁的时候,听到来自陕西的士兵谈起西北洮河一带的情况,感叹起来,他说:“这是可以安抚并拥有他们的,如果让西夏人得到了,就会使敌人的力量增强,而边境的忧患就多了。”治平四年(1067年),他二十四岁,考中了进士,调旌德县尉(在今安徽),作策论二十余篇,大胆谈论天下大事。又著有《老子训传》和《佛书义解》,也有数万字。熙宁四年(1071年),由于邓绾、曾布的推荐,他受到皇帝的召见,被授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写《书义》《诗义》,不久又提升他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书写好以后,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因为有病没有接受。熙宁九年(1076年)去世,只活了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