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去世以后,他和太后争论册封谁做皇帝,就因为这件事遭到贬谪和流放,最终死在那里。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主张立的简王、申王究竟如何,不过宋徽宗荒淫无道,最后使得宋朝灭亡,是从古到今大家都能看到的。怎么知道章惇不是平时观察宋徽宗这个人不适合做皇帝,故意出来阻拦呢?即使不是这样,也没有理由指责章惇有罪,如果只是因为他延续了熙宁、元丰的改革,就说他是奸人,那么他也只是奸其所奸而已。
他最为世人诟病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放逐元祐时的那些大臣,二是请求废除宣仁太后的名号。请求废除皇太后的名号确实是有罪的,至于放逐元祐时的那些大臣,也还是以元祐时人对待熙宁、元丰时人的办法对待他们而已。元祐时的各位大臣做得对,章惇也做得对;章惇做得不对,元祐时的各位大臣也做得不对。有人一定会说,元祐时的那些人都是君子,君子是可以放逐小人的;章惇是小人,小人是不能放逐君子的。我不知道这些人所说的君子、小人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如果说私德,和章惇的耿直孤傲相比,恐怕元祐时的各位贤人仍然会感到愧疚的;如果是说政见,我没听说过还有根据政见来判断君子、小人的。攻击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指责信奉新法的人为小人,那么信奉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责攻击新法的人为小人,他们之间能相差多远呢?章惇报复元祐时的人,那种残酷的程度确实比元祐时厉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元祐时的人报复熙宁、元丰时的人的残酷程度也比熙宁、元丰时厉害多了。用正直来报答怨恨,这是一种美德。然而这只有崇尚道德的三皇五帝才能做得到,怎么可以拿来要求章惇呢?而且,元祐的各位都自称是君子,他们的道德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何况章惇这样的人呢?我认为,章惇就是一个有才干但喜欢负气的人,至于说他是奸臣,我不能理解。
蔡确(1037—1093)根据《宋史》本传记载的事实考察他,他其实就是个小人。然而,王安石在他执政的八年中,始终没有委派他太重要的工作,官职也只是到知制诰而已。王安石施行新法,也没有借助他的力量。他不能说是被王安石任用过的人。
王韶(1030—1081)王韶的功劳已在前面具体介绍过了,《宋史》本传仍然严重地诋毁他,这里不再辩驳。
熊本(1026—1091)熊本的功劳也在前面介绍过,但《宋史》本传对他也有微词,这里也不再辩驳。
郭逵(1022—1088)赵卨、郭逵、赵卨都是王安石任用过的边将,在对西夏、安南的作战中都立过功,《宋史》对他们也有微词。
前四个人都是功劳和过错不能相抵的。古代的名将往往都是这样。使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某种才能,为了取得成功而已,这些根本不是王安石的缺点。
范子渊、王安石任用的兴修水利的人。《宋史》中没有他的传,但《河渠志》记述他建设过的水利工程非常详细,大概他极力主张疏通河道,并能发明一些新的器具用于水利工程,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宋史》对于王安石的政绩没有不进行诋毁的,所以也说范子渊迎合王安石来邀宠,又说他发明的器具没有用,但如今历史陈迹已经湮灭很久了,他们的是非我也无法查明了。
薛向、唐坰弹劾王安石,说他对薛向、陈绎颐指气使,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奴一样。王安石在嘉祐五年(1060年)曾经举荐薛向管理马政,熙宁初年又举荐他为江淮发运使,不久又举荐他为权三司使,对他的信任是很深厚的。薛向在这些单位工作成绩都很突出,马政、漕运经过他的治理,都革除了过去的弊病。在熙河战役中,物资转运没有出任何差错,他在理财方面的功绩大概和刘晏相当,即使是《宋史》也很称赞他。王安石善于使用有才干的人,这也是一个例子。只是我很奇怪,《宋史》在薛向的传中,对王安石屡次举荐他只字不提,是不是不想用这样的事“玷污”薛向呢?唉!
本传称赞他的三句话是神宗对他的评价。
陈绎(1021—1088)唐坰把他和薛向并举,他们都应该是王安石非常信任的人。熙宁年间他曾经知开封府,《宋史》本传只有寥寥数行,只有“论事不避权贵,当政的时候坚决摧毁豪强结成的朋党,审理案件常常为人平反”这三句。此外就是诋毁他的私德,揭发他的隐私,说他的儿子和媳妇一天晚上都死在士兵手里。又说他善于伪装成忠厚老实的样子,多事的人看他像“山寨版”的颜回。在他的传的后面,史家说:“陈绎喜欢迎合别人做事,这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对闺门管理不严,发生了那样的事,廉耻都没有了,虽然他很有管理才能,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根据这些材料来推论,陈绎一定是个操守严正、做事很敏捷也很聪明的人。古代那些老实守法的官吏,他们的政绩有很多是非常可观的,只是历史很少记载,却说他“伪装成忠厚老实的样子”,我不知道写史的人是怎么知道他一定是伪装的;他的儿子和儿媳死于非命和他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指责他“廉耻都没有了”?“虽然很有管理才能,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古往今来有这种评论人的方法吗?从古至今有这样的“史笔”吗?关键的是,只要是王安石关怀过的人,即使是好人也会被说成是强盗,这是《宋史》的一贯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