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斯大林传(96)

斯大林传(96)

作者:罗伯特·谢伟思

对于饱受压力的列宁来说,斯大林最近的这次辞职仅仅是多次辞职中的一次而已,他的专横、善变显得太过分了。与之相比,面对危机时,托洛茨基看起来至少是可靠的。托洛茨基抓住机会直截了当地批评斯大林在苏波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并谴责他犯了“战略性的错误”[43]。从前线回来的政治委员们带来的消息证实了托洛茨基的谴责,列宁在较早的几次会议中也对此不断重复。[44]因此,政治局看起来就像嫉妒和批评的温床。一些目睹这一切的人意识到,列宁对于此次大溃败中自己应负的责任并没有开诚布公。其实,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入侵波兰,这主要是列宁的失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确提醒过他入侵可能带来的后果,托洛茨基争论说红军早已筋疲力尽,斯大林说波兰人将起来反抗苏俄的入侵,[45]一些会议代表也直接苛责列宁。因此,当天的会议是在愤怒的争执中结束的。第二天重新开启会议议程时,斯大林坚持其回答问题的权利。他进行了简短的发言,指出了他在早些时候就对入侵波兰表示过怀疑,但并没有捍卫他在军事行动中的所作所为。这样,会议便转到了其他事务上。[46]

在斯大林看来,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本来有机会证明自己,但在最后时刻,他放弃了,其持续影响是将对波兰军事行动溃败的主要责任算到他一个人头上。过去的争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撼: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决定掌权;1917年11月,他们拒绝建立一个与社会党结盟的大政府,这在中央委员会中引起了骚动。一连几个星期,好多中央委员会委员都拒绝在政府中和列宁坐在一起。关于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争论更加刺耳,布哈林及其支持者对组建没有列宁参加的政府苦思冥想。但是,关于苏波战争的争论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这就是斯大林。人们指责作为统治集团中的主要成员的斯大林不服从命令、野心勃勃但军事方面的能力又不足,这就是关于其显著缺点的清单。

我们很难对斯大林不成熟的反应做出解释。斯大林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但也嫉妒别人,可以说,这种嫉妒有时到了十分过火的程度。他深深地厌恶批评,容易被别人轻视。同时,他又非常好斗。那么,他为什么对入侵波兰之前的历史要抱怨几句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呢?如果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列宁和托洛茨基可能都不会发表冗长的演讲,以为自己辩解。或许斯大林自感软弱无力,并遭受着信心的瞬间崩溃。证据是无可争辩的:他的表现很糟糕,他的抗命不遵也绝非首次提及。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斥责他滥用伎俩,导致太多的红军战士被杀害。[47]第九次代表大会与前一次的区别在于,在这次会议上,没人再提及他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因此,斯大林丢尽了颜面。同时,也没有朋友不辞劳苦地为他说情。斯大林觉得从争论中脱身来延长自己的痛苦是毫无意义的,他痛恨别人认为他不停地絮叨抱怨。[48]斯大林需要的是别人总认为他是那么坚毅、果敢、务实。

但斯大林没有打算宽恕和遗忘,托洛茨基的指责又增加了他的不满。这段插曲中唯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没有产生对列宁的怨恨,自始至终表现出对列宁的崇拜。有争议的是,斯大林不仅将列宁看作一个英雄,而且将他视为其父亲的替代者加以学习,这已经超出了证据能够证明的范围。1917年10月前后,斯大林和列宁之间产生了多次恶意的碰撞。毫无疑问,此时他表现出了最起码的尊重,这不是顺从,更不是奴性。斯大林不打算像报复其他人那样报复列宁,而是等待有利时机报复托洛茨基。

***

[1] V.I.Lenin,Polnoesobraniesochinenii,vol.50,p.186.

[2] V.I.Lenin,Polnoesobraniesochinenii,vol.50,pp.285-286.也可参见V.M.霍拉德科夫斯基(Kholodkovskii)的著作中引用的库恩·贝拉(BelaKun)的评价,V.I.Leninimezhdunarodnyeotnosheniyanovogotipa,p.88。

[3] 参见列宁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RGASPI,f.44,op.1,d.5,pp.11-18,20-21,27-28。他的备忘录在1992年4月27日的《消息报》(Izvestiya)中被引用。

[4] RGASPI,f.17,op.3,item3andd.103,item8.

[5] ITsKKPSS,no.2(1992),p.158.

[6] V.I.Lenin,Polnoesobraniesochinenii,vol.51,p.240.

[7] ITsKKPSS,no.1(1991),pp.119-122.

[8] RGASPI,f.17,op.3,d.96,item2.

[9] RGASPI,f.558,op.1,d.4200,p.1.

[10] R.Service,Lenin:Apoliticallife,vol.3,p.120.

[11] I.V.Stalin,Sochineniya,vol.4,pp.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