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斯大林传(50)

斯大林传(50)

作者:罗伯特·谢伟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斯大林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总路线,支持列宁的《怎么办?》(WhatIsToBeDone?)一文中所阐明的严格的党规党纪。1905年,他也赞成列宁主义有关革命阶段理论、专政理论和阶级联盟理论。斯大林曾宣称,在俄国,如果不遵守马克思主义就是背叛信仰。他强调领导者和革命先锋存在的必要性,也强调避免“尾巴主义”的必要性。在斯大林看来,革命先锋应该组织暴动,掌握政权。他也毫不惧怕地反对列宁本人提出的计划,且进行公开辩论。但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同意列宁的观点。就列宁个人来说,他非常需要朱加什维利在民族问题上做出贡献。在俄国,孟什维克写文章谈论民族问题的理论家很多,而布尔什维克党内谈论这个问题的只有朱加什维利一个人(或者说是斯大林,因为正是从这段时间之后,他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并为外界所知),难怪列宁那么喜欢他。

虽然斯大林思想中的几个方面只是在他大权在握的几年中才表现出来,但它们可能早已存在于他的脑海中。当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国家赤裸裸地使用武力的时候,斯大林已经长大成人。他明白,建立在技术和组织之上的优势让这些国家称王称霸,仅大英帝国一个国家就占据了世界地表面积的1/5。由此可见,暴力冲突和钢铁的时代已经来临,资本主义凭借自身实力已经取得了胜利。但马克思主义者们相信,社会主义将会取得进一步胜利,资本主义本身注定要失败,人类历史的新阶段为时不远了。在世界范围内,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期望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内战。从这次冲突开始,接下来的几代人将会大获成功。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证明了在追求革命过程中牺牲数百万人的生命是值得的。

军事冲突一旦结束,一个完美的社会就会提前到来。在这个社会中,穷人将会主导这个世界的统治权。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走无产阶级专政这条道路。镇压的手段仍要坚持使用,直到原有的有产阶级的反抗被碾碎。虽然专政是无情的,但斯大林及其他布尔什维克党希望一切顺利。即使遇到麻烦,无产阶级人数多,组织分量重,将会迅速镇压所有的反抗。他们将消灭旧社会,根除阶级特权。国家将促进“现代化”所有部门生根发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优于现存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新社会中,国家将建立普遍免费的学校;物质生产实现标准化,克服资本主义对物质的浪费;每个公民都有权享有工作、食物、庇护所、卫生保健和教育。斯大林为斗争而生,因此,这一系列富有战斗性的观点对他的吸引力很大。他一直想支配周边的人,为此,斯大林一直在寻找能实现这种目标的思想。而在上述观点中,诸如斗争、镇压、无产阶级专政、党内竞争、领导和现代化这样的词汇,都与其目的相符合。斯大林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党的领导。这个党,争取带领广大的“无产阶级大众”进入光明的新世界。

斯大林不是一个盲目服从的列宁主义者,在几个重要问题上,他都认为列宁有误解,并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1905年12月,在芬兰工业城市坦莫福斯召开的党代会上,他反对列宁提出的计划,即在即将到来的第一届国家杜马的选举中,布尔什维克党将推举候选人参加。他像大多数代表一样,认为他们参加选举活动就是浪费时间,徒劳无功。也像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党员一样,斯大林后来才接受了列宁的观点。但在土地问题上,斯大林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列宁主张,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后,要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为此,需将所有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国家财产。斯大林依然认为这种观点太幼稚,不可能实现。相反,他建议应让农民占有土地,拥有对土地的处置权。斯大林还认为,列宁要求在国家杜马中与孟什维克党彻底决裂的想法,只会使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感到迷惑不解,徒增他们的烦恼。列宁和斯大林都是革命的狂热者,也都是实用主义者。但是,究竟在哪些重要事情上应该消除狂热情绪,使实用主义发挥作用,他们两人的看法也不一致。总之,列宁和斯大林之间只在具体事情的实际操作层面存有分歧,而关系到革命原则的时候,他们的意见还是一致的。即便如此,这样的事情还是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激烈争论。列宁讨厌追随者们不在其指导之下解释列宁主义,斯大林则是无所畏惧地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