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布尔什维主义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前景仍然十分黯淡。1905年5月,朱加什维利垂头丧气地给列宁写了一封信。
列宁同志,我的信迟到了,但这既不是由于我没时间写信,也不是因为我不愿意写。在这段时间内,我必须全力在高加索四处视察,以调解争端,鼓舞同志,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孟什维克赶出他们处于攻势的所有地方。但是,目前的困难在于,我们几乎没有人员(现在他们人也很少,但我们比他们还少两三倍)来做这件事情。因此,我一个人需要做三个人的工作。……我们的境况如下:梯弗里斯几乎完全处于孟什维克的控制中,巴库和巴统的一半也在他们手中……古里亚在中间派(Conciliators)手中。不过,中间派早就决定要取代孟什维克。[5]
显然,朱加什维利认为列宁应该了解南高加索地区马克思主义之间派系斗争的现实。
1905年一整年间,作为格鲁吉亚反抗俄国君主制的主要力量,孟什维主义在佐尔丹尼亚的支持下不断向前推进,布尔什维主义者仍在革命阵营中占据少数。在这种情形下,朱加什维利选择支持布尔什维主义,这个选择看起来会使他默默无闻,因而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时,全格鲁吉亚的农民追随孟什维克党,朱加什维利注意到了进行战略转移的必要性,他声称布尔什维克党要将注意力从在工人阶级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上转移开来。但是,他的呼吁如同在旷野中的哭声,无人注意,无人理睬。早在1904年,朱加什维利就曾建议布尔什维克党要做民族利益的捍卫者,但由于缺乏行动,布尔什维主义依然软弱无力。他认为,布尔什维主义之所以依然软弱无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未成为民族利益的捍卫者。问题是他个人也缺乏灵活性,对自己的想法缺少行动力,仍然希望将革命活动集中在城镇里、工人中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上。在南高加索地区,布尔什维克党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工业发展好的地方,巴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朱加什维利没有绝望,经过深思熟虑后,反而坚定了信心,他坚信布尔什维克党是正确的,早晚有一天会取得胜利。他还预见到罗曼诺夫王朝即将倒台,而要达此目的,武装斗争和革命性政权的建立非常重要。
1905年10月,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向前发展,尼古拉二世陷入恐慌。工人们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举行罢工,以取代自治政府的统治;农民非法放牧,从森林里盗伐树木,来反对拥有土地的贵族;在波兰和格鲁吉亚,沙俄当局正失去对局势的控制。为了控制住局面,在维特伯爵(CountWitte)的建议下,尼古拉二世发表了“十月宣言”,承诺进行改革。在接下来的几周中,人们逐渐明白,如果进行改革,将意味着会出现一个经选举产生的议会,即国家杜马,并出台一部基本法。在这部法律中,将建立起一个限制君主、政府和杜马权力的框架。尼古拉二世做出这些让步,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和支持。虽然布尔什维克党继续在莫斯科组织暴动,但沙俄军队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条不紊地重塑了自己的权威。
朱加什维利对革命的渴望仍未消退,继续主张毫不妥协地遵守布尔什维主义的战略方针。在第比利斯,他的影响力逐渐增大。1905年12月中旬,布尔什维克党在芬兰坦莫福斯(Tammerours)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一次代表大会。鉴于朱加什维利所取得的成就,他自然而然地被选为参会代表。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他见到了列宁。根据他后来的记载,朱加什维利一直认为列宁身材高挑。相反,他看到的是一个比他还矮的人。这个人其貌不扬,缺乏卓越的气质。这令朱加什维利吃惊不已。[6]在这次党代会上,列宁提出布尔什维克党要参加国家杜马选举,但包括朱加什维利在内的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党员都要求发动武装暴动,建立一个“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政权”,认为参加按尼古拉二世开出的条件进行的杜马选举无异于浪费精力、毫无意义,因而拒绝了列宁的这个提议。列宁要求战略要适当,也丝毫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本来,这些人是由于喜欢列宁的激进主义才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党员的,但现在,这位党的领导人倾向于与沙皇俄国的制度和体制妥协,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是向他们让步,还是坚持己见?如果选择后者,他在这次会议上就会失去很多追随者。[7]可见,列宁的处境颇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