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斯大林传(274)

斯大林传(274)

作者:罗伯特·谢伟思

然而,对“俄罗斯问题”的浓厚兴趣并不影响他关注共产主义和全球化。事实上,斯大林一直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民族语言最终会消失。最终人类将发展出一种单一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从“地区”语言发展而来的,而地区语言是从民族语言发展来的。[29]一般认为,斯大林转而变成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这一点并未得到证实。他不再支持世界语。但他对俄罗斯民族的赞美并未影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认为,世界历史的最终发展将会诞生一个后国家的全球化社会。

不管怎样,他思想中主要还是对俄罗斯和苏联怀有无限热情。这一点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往常斯大林写书都是他口授给秘书,由秘书执笔,而这本书是他自己写成的。[30]1952年,苏共十九大召开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出版。1951年11月,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联对苏联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公开讨论;在准备自己的讨论意见时,他让马林科夫整理近来关于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思想,并讲给他听。马林科夫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整理马克思主义有关这一主题的所有论述是最艰巨的任务之一。[31]斯大林明白,要完成这一有创新的政治经济学论题,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甚至思想上准备不足。但关于苏联的问题,他脑子里还是有一个框架。他想为苏联以后的发展提出总的指导思想。疾病缠身的斯大林想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当成是自己思想上的遗嘱。[32]

这本书概括了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不敢涉及的几种所谓的异端邪说。最重要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执行政治意志会影响经济转型。斯大林反对这一提法。斯大林认为,发展的“法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一样的。[33]我们被假象蒙蔽了。如果说靠单纯的意志和暴力就可以实现经济转型的话,那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在斯大林统治之下早就实现了。

但1952年,斯大林不想整个社会再发生混乱。当时人们认为集体农庄不久就会变成国家所有的、政府主导的国营农场,斯大林想改变人们的这一看法。他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现有的农业发展框架仍将继续,建立“农业城镇”的想法操作性不强。类似地,他还认为,苏联国家预算中工业生产资料的投资必须优先考虑。虽说对苏联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增加很重要,但机器生产、军事工业和钢铁产业仍不可忽视。斯大林完全是在谈经济学。他并不是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然而,尽管他建议不断完善苏联的经济结构,而不是突然改变其结构,但对现存的政治体制,他提出了一种稳妥的建议。斯大林对自己这几十年的工作很满意。现存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仍在发展,而他还活着。

但在国际关系上,他希望能有更大的发展。斯大林提出了两个问题:

(a)是否可以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斯大林提出的有关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市场相对稳定的论断仍有意义?

(b)是否可以认为,列宁提出,他1916年进一步完善的理论,即虽说资本主义不断走向腐朽,但总体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要比以前快得多,这一理论是否还有意义?[34]

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最主要的理论家,斯大林做了如下的回答:“我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下,这两个命题都失去了意义。”[35]他解释说。

但与此同时,中国和欧洲其他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打破了资本主义体制,他们将和苏联一起组成对抗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阵营。两个敌对阵营存在的经济后果就是,单一的世界市场已经分裂,这样一来,我们现在就有彼此敌对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36]

斯大林认为,共产党国家数量上的增加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地理上的萎缩不会停止,相反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主义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有力。[37]德国、日本虽说在军事上战败了,但他们的工商业很快就会恢复,将与美、英、法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战胜国本身有经济利益上的冲突,美国意图做世界经济的霸主,并挤占其西方盟友的地盘,因此将来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斯大林武断地说:“为了消除战争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彻底打垮帝国主义。”[38]已到暮年的斯大林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上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和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会走向坟墓,其发展最终会阻碍人类生产力的进步。[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