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斯大林传(248)

斯大林传(248)

作者:罗伯特·谢伟思

斯大林对原子弹很感兴趣。在开会之前,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主要研究人员召集来,让他们逐个汇报主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此外,斯大林还连珠炮似地问了许多问题,米哈伊尔·别尔乌辛(MikhailPervukhin)给他解释了重水和轻水之间的区别,告诉了斯大林关于核武器的一些基本常识。[10]由于斯大林以前在梯弗里斯正教中学学习,很少学习物理知识,因此他甚至于对科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也不甚了解。斯大林对这些知识的欠缺,甚至会威胁到科学家的生命。他在重新阅读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之后认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即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不能质疑这些概念。(这与他“一战”前对该书的态度迥然不同。)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往往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故弄玄虚,但问题在于,这一理论对于原子弹的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原子弹研发负责人的贝利亚,在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和原子弹的研发之间徘徊不定,最后他决定还是利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斯大林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接受了这一理论,他说:“让它们和平地存在吧,反正我们随时可将其击落。”[11]

库尔恰托夫和他的团队把原子弹放在哈萨斯坦的赛穆巴拉金斯克(Semifalatinsk)城外的沙漠,令他们惊讶的是当“蘑菇云”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贝利亚高兴地拥抱了他,贝利亚从未如此激动。贝利亚和库尔恰托夫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他们共同生活在斯大林的阴影之下,如果原子弹试验失败,他们可能就有生命危险,所以贝利亚在过去的四年中总是威胁库尔恰托夫。当他们把这个成功的消息汇报给克里姆林宫的时候,斯大林十分高兴,苏联也迈进了有核武器国家的大门,他终于可以在未来的外交谈判中与美国和英国领导人平起平坐了。

同时这也使得斯大林认定苏联在未来全球政治中应该更加自信。他之所以这么高兴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首先,不仅东欧的共产主义者都服从于苏联的领导,没有大的倒退,而且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也获取了政权,这样共产主义占领了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尽管在中国的国内战争中,斯大林并未给予毛泽东太大的援助,然而毛泽东还是战胜了民族主义领袖蒋介石。中国革命的结果并没有软化斯大林对毛泽东的态度:斯大林认为新的共产主义政党应该像莫斯科所指定的那样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事实上他指的就是苏联的需要高于中国自身的需要。斯大林仍然想继续占领旅顺港作为军事基地,并控制满洲。毛泽东1949年12月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企图不让毛泽东提出归还旅顺港的要求。双方的直接谈话开始于斯大林明确地表示他不同意废弃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这个条约的签订发生在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前,当时中国处于最为虚弱之时。[12]

斯大林并没有满足毛泽东提出的所有经济和军事援助要求。斯大林确信中国再无外敌入侵之虑了:“日本立足未稳,很难想象会再次发动战争。”[13]此外,美国也没有心情发动另一场战争。为了不影响美苏关系,他还建议中国不要收复台湾和西藏,这就大大增加了毛泽东的不满情绪。正如毛泽东和斯大林后来承认的,毛泽东在中国掌权仅仅几周后,就几乎被斯大林软禁在莫斯科郊外的政府别墅中,但是在1950年1月22日斯大林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他决定重新签订一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另外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谁应该对冷战的爆发埋单?杜鲁门总统承担一定的责任,他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用语非常恶毒。特别是他精心设计的马歇尔计划,难免让斯大林有受到极大冒犯的感觉,问题是最初莫洛托夫也曾有意接受该援助。[14]杜鲁门想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他也考虑到了他的前辈们在同斯大林处理东欧问题上所经受的挫折。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在战争中并没有受到破坏,除了士兵外,美国公民没有与战争发生过直接接触,美国国家和人民都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美国各种利益团体都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商机。美国的军事实力强于任何竞争者,他不会轻易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但是他却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霸权。这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加剧了苏联的紧张局面,这种紧张外溢到双方的外交,甚至于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还有另外一种设想,那就是如果战时谈判中对斯大林更为苛刻一点的话,那么冷战的局面或许可以避免。但是不仅是罗斯福还包括丘吉尔都向斯大林就此做过承诺,现在反悔自然冒着与斯大林彻底决裂的危险。丘吉尔甚至也反对向苏联控制下的地区及其在西方的盟友发动入侵。丘吉尔对此有更为久远的记忆。“一战”结束后,一些社会人士和劳动激进主义者反对英国在苏俄内战后对其进行干涉。但1945年以后是工党领袖艾德礼执掌英国,鲜有重要人物提议入侵易北河以东,杜鲁门和艾德礼在国内要获得相应的支持将会非常艰难。英美军队得到的教育是要将苏联当作自己的盟友,公民们听到的宣传也是这一基调,日本和德国被认定为唯一的敌人,重新塑造公众意见将会极其困难。这样的机会在雅尔塔、德黑兰和波斯坦会议中已经丧失——即使在上述三次会议中也将是一件极其棘手之事,容易在国内引发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