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有自己的思想,也想让其他男孩接受他,所以母亲不能让他一直待在家里。可约瑟夫一旦走上街头,就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挑战。在哥里的每个小街区,男孩们都拉帮结派。因此,这里经常麻烦不断。同时,这里是多民族杂居,打架斗殴很普遍,男孩们尊重那些在他们组织的格斗比赛中能够胜出的小伙子们。在这种情况下,从小依赖母亲的约瑟夫就需要花点时间来证明自己。其同龄人科特·恰尔克维阿尼(KoteCharkviani)写道:“在他上学之前,没有一天不是在别人的拳头下度过的。当时,他要么泪流满面地跑回家,要么对他们大打出手。”[21]正如恰尔克维阿尼所说,约瑟夫决心要战胜这一切。无论被打倒多少次,他都振作起来,继续战斗。如果赢了,他就会打破原有的秩序。约瑟夫顽皮、狡猾,又野心勃勃:他试图领导帮派,当其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充满怨恨。
走出家门的约瑟夫仍然受到母亲的监督,母亲要他必须定期参加教会活动,继续往神职人员的道路上引导他。当母亲在身边的时候,约瑟夫不得不顺从。约瑟夫非常虔诚,又非常聪明,正是神父想要吸收到哥里正教小学去的那种男孩,再加上母亲很想让他成为神父,他很快就得到了哥里市一个颇有影响人物的青睐,并于1888年夏天进入正教小学。那年,约瑟夫10岁。
虽然家里很穷,但约瑟夫有了这样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其实,全哥里市也仅有几十个男孩有这种机会。在学校里,他每个月有3卢布的奖学金。[22]我们从瓦诺·克茨霍维利(VanoKetskhoveli)的回忆录里,了解到了斯大林刚刚开始上学时的情况:
我看到学生中间站着一个我不认识的男孩,身着及膝的长外套,脚穿一双新的高筒靴,腰里紧紧地扎着厚厚的皮腰带,头上戴着黑布鸭舌帽,帽子顶部的饰物在太阳下闪闪发光。[23]
没有其他学生穿着这样的外套或靴子,出于好奇,同学们将斯大林围在中间。很显然,母亲非常希望尽可能地将儿子打扮得更好一些。打他出生开始,她就对他娇生惯养。母亲自己没有上过学,可能不明白,如果把他打扮得与众不同的话,对他及其同学没有什么帮助。
长大后,斯大林开始和母亲对抗。当母亲看不见的时候,约瑟夫就会扯下白领子,和街上的男孩混到一起去,[24]在学校里也是如此。所有一手材料都记录了斯大林的好斗,但他又是热诚的、努力的,并有决心取得成功。他所走的道路为他摆脱童年时代在家所遭受的贫穷提供了良机。
斯大林的聪明才智、勤勉坚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与其相熟的人也注意到了他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易变、狡猾、充满愤恨,但没有人认识到这些特点已经到了非正常的程度。约瑟夫的成长环境比哥里市的大部分男孩要艰苦,他对很多问题持宽容的态度。我们只是在回顾的时候,才察觉很多因素混合起来,使他的性格受到永远的伤害。父亲贝萨里昂虐待他,因此他厌恶父亲。同时,母亲对这个独生子充满期待,却又溺爱,将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来抚育。这只增加了斯大林对父亲的厌恶。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一些粗野的游戏时,母亲常小题大做地来保护他。他想证明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父亲的家庭暴力又经常发生,这促使他要成为充满竞争性的人。约瑟夫希望成为一个神父,同时他也想证明自己的坚韧不屈。他知道,自己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美好的东西,但斯大林不想把这些展示给那些阻碍他前进的同龄人。在街上,他不是最强壮的战斗者,但他会运用一些别人避之不及的方法,弥补这一点。斯大林始终不变的愿望就是登上最高峰。虽然方法不同,但这也是贝萨里昂和可可共同的态度。
小约瑟夫所接受的教养并没有预先决定了他的职业生涯。在他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方面,有太多相互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使人们得以预见到一个可能的结果。在其心理问题解决之前,还发生了很多事情,这其中包括他的特殊经历及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要想一棵树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先种下种子,如果没有其童年的生活,就不会有后来的斯大林。
***
[1] IosifVissarionovichStalin(1stedn),p.5.为了避免重复和变化,在本章一开始,我就将斯大林的格鲁吉亚姓氏译为朱加什维利,虽然严格来讲,在官方传记的俄文文本中,它才被翻译成朱加什维利。
[2] 参见1946年12月23日,会议参加者的记录。V.D.Mochalov:SlovotovarishchuStalinu,pp.469-473.我将布尔什维克党人不喜欢个人传记这个问题归因于阿丰·里斯(ArfonR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