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挟起皮包走路了。
宋子文辞官,蒋介石只得把张群推到台上。张群苦撑了一年也干不下去了,蒋介石又拉来翁文灏做行政院长。翁文灏是学地质出身,对经济并不在行,更何况摆在他面前的是千疮百孔的一副烂摊子:
1947年,纳粮纳税人口减到3亿以下,许多地方成了解放区,人们转给共产党交公粮了,当年粮食总产量为1亿1000万担,其中稻谷5000万担,麦子5000万担。政府养兵500万,每人每天24两(1斤半),年需2700万担。加上中央所属公教人员300万,文化科技工作者200万,省级公教人员200万,省市级以下900万。光是这些人吃饭,把1亿1000万担全拿来也不够。如果再加上地方部队各类武装吃用和各级的额外搜刮摊派,试想农民还有活路吗?
抗战胜利以后,美货倾销,加上官僚资本财团操纵把持,工厂停工,矿业停顿,币场萧条,唯一稳定的关税又抵押给美国,能够纳入国库的钱实在少得可怜。1947年财政收入为13万亿元(包括公债、库券、联合国救济总署物资折合),财政支出为150万亿元,还不包括4亿3000万美元的贸易逆差,130多万亿元的赤字。为了应付庞大开支,印钞机昼夜连轴转,上海五所印币厂满足不了需求,还得掏外汇委托英美印制,航空运来。
1947年初,上海米价为6万元1担,年终为150万元1担,黄金1两从200万元涨到1200万元,美钞从5000元比1上升到16.5万元比1。物价指数与战前相比,上海涨14万倍,天津为14.2万倍。货币100元的价值,1937年可买2头牛,1938年可买1头牛,1941年可买1头猪,1943年可买1只鸡,1945年可买1只鸡蛋,1947年可买1/3盒火柴。小额货币无法流通了,小孩子把它拿来点火,有人用来做贴墙纸,在香港用小面额法币充当冥钞祭鬼神,因为1万元法币兑换港币2.4元,购1万元冥钞要港币4.8元,法币比冥钞便宜一半。
受大陆经济的影响,1947年底,台湾银行货币发行量达到了171亿余元。[46]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实行货币改革,宣布废除法币代之以金圆券,废除银本位代之以金本位,但这不过是将法币划去了几个零,通货继续恶性膨胀。台湾物价上涨率也随之从1947年的77%飙升到1949年的1189%。
为了保住这块最后的栖生之地,蒋介石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台湾的金融秩序:
(一)货币改革。1949年6月5日,“台湾省政府”秉承国民党中央的意思进行第二次货币改革,拨出黄金80万两作为改革币制基金,另拨1000万美元作为进出口贸易运用基金,颁布了“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及“新台币发行办法”。规定:(1)新台币指定由台湾银行发行;(2)发行总额以2亿元为限;(3)新台币与美元之汇率为5:1;(4)新台币与旧台币的兑换率为1:40000,并限于1949年12月31日前兑换;(5)新台币以黄金、白银及外汇为十足准备发行。
由于实际需要的增加,台湾当局又于1950年7月公布了“台湾省政府辅助生产限外临时发行新币办法”,授权台湾银行视生产资金季节性需要,以5000万元为度,临时发行限外新台币,实际上将发行限额提高到了2.5万元。1951年2月,因电力建设需要,又将发行限额提高了9500万元。此外,由于金门及马祖等地区流通的需要,又增加发行了新台币,即所谓省外发行的部分新台币。还根据1950年台湾省政府的“新台币辅币发行办法”,发行了新台币辅币。至1951年12月底,新台币包括限内发行、限外发行、辅币和省外发行等四类,共发行了5亿9454.8万元。[47]这样,台湾市面上的通货膨胀虽未能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物价上涨有所控制。
(二)回笼货币。为了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控制物价,台湾当局实行高利率和黄金储蓄政策以吸引游资。
宋子文
1950年3月5日,台湾当局命各银行办理优利储蓄存款,规定:(1)该存款每次进存金额不得低于300元;(2)每次存储期间不得少于1个月;(3)利率定为月息7%;(4)各银行收受该项存款后,即转存台湾银行,由台湾银行办理借贷业务。这种存款利率之高是罕见的。当时1年期的定期存款,年息原为20%,而优利存款的利率,以复利折合年息,则达125%。在高利率的作用下,存款量大增。1950年初,各银行之定期存款,仅200万元。优利存款开始后,至8月间已达3500万元。到1952年3月,存款额达26800万元。到1953年7月,则高达63500万元。[48]台湾当局还根据市场状况、物价上涨幅度,及时对优利存款的利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并拉开1月期、3月期、半年期、1年期的利率差,使长期优利存款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