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蒋介石传(1950—1975)(190)

蒋介石传(1950—1975)(190)

作者:杨树标

不久,台湾政府又出台了四个具体方案与《新农业政策纲领》成龙配套:(1)农业机械化。试图推广某些选定的农业机械和耕作方式,增加农业劳动和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力,进而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2)降低化肥价格。台湾农业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据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荷兰。农民每年购买化肥的费用占作物成本的1/3,故降低肥料价格对降低农业成本效果最为直接。台湾当局采取行政手段,分别在1970年3月和1971年2月对农民使用最多的尿素和硫酸进行了大幅度降价。(3)改进运销制度与设备。1970年11月,台湾当局先从蔬菜与猪肉的运销入手,规定自生产区域到消费市场实行分级冷藏包装,以减少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额与季节性。(4)建立农业金融管理机构。1970年6月,台湾当局宣布成立“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由“中央银行总裁”和“农复会主任委员”分任召集人,负责农业金融的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同时负责审核农业贷款计划,决定贷款利率,调配农业贷款基金。“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的成立,不仅解决了有关农业资金的筹措与调配问题,而且提供了新农业计划在执行时需要的金融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贯彻实施,新农业经济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由于田赋征收实物标准降低、肥料售价下降、农药进口关税减免,使农业的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出现了发展的势头。1965年到1973年间,农业年均增长率为3.53%,同时农业生产总值也有很大提高。

工业的发展与新农业政策的实施,使台湾经济在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196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只有7.85%,1964年上升到12.31%,1972年更是创造了13.31%的奇迹。

当然蒋氏父子的经济革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利比亚、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采取石油禁运。石油价格因此而大幅度上涨,由原来每桶3.01美元飙升到每桶11.651美元,并一直居高不下。1979年,伊朗发生动乱,石油产量再次大减,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疯涨到每桶30美元。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形成巨大压力,1974年为购买石油而支付的外汇比1973年增加5倍多,而进口量却只增加了1.5倍。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仅使进口物资价格上涨,也使台湾物价上涨,并进而引发一系列原先潜伏的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外界干扰,台湾当局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1974年1月,公布实施《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方案主要从节流与开源两个方面去解决危机。规定各部门必须节油15%,其中行政机构节油25%,生产部门用油则在不影响生产、交通运输的情况下加以控制。同时加强岛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并设法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多方进口石油。此外,对油价作了适当调整,规定以1974年1月起,汽油价格平均提高85%、柴油提高50%、燃料油提高94%。当局还大力提倡节电并提高电价,必要时实行“夏时制”以充分利用日照。《方案》还决定调整烟酒价格、调整地价以增加财政收入,将储蓄存款利率提高4%、放款利率提高3.25%,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同时继续实施五楼以上限制建筑,禁止土地投机,防止滥占耕地,等等。《方案》的实施,使台湾经济在动荡中迅速稳定,并得到复苏。11月底以后,物价一反先前节节上涨的趋势,出现涨后有跌现象,其他情况也有所好转。虽然1974、1975年两年出现贸易逆差,但1976年即转为顺差。

为进一步克服经济发展“瓶颈”,台湾当局于1974年开始了“十项建设计划”。后来,又把这“十项建设计划”纳入1976年开始实施的“六年经建计划”之中。“十项建设”中有的项目早在70年代初期即已动工。该计划总投资100多亿美元,其中外资、外债占40亿美元,大部分项目从资金、设备、勘察到施工都依赖于外国。除石油化工厂为公私合营外,其余皆为官营。这“十项建设”包括:(1)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开工,1978年10月31日完工通车,全程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凤山,并以支线联结桃园及高雄国际机场和台中港,共长373.4公里。(2)桃园国际机场。1974年动工,1979年2月正式启用。机场占地1200余公顷,跑道长3660米,宽60米,每小时最大容量为42架次超音速或大型广体喷气机起降,年客运量500万人次,货运量20万吨。(3)铁路电气化。1975年7月开工,1979年7月正式运行,将基隆至高雄西部铁路正线与侧线1153公里改行电力机车,行程时间缩短一半,台北至高雄行车时缩短为4小时,成本比使用柴油原料减少75%。(4)北回铁路。北起宜兰铁路南圣湖站,沿台湾东北海岸向南,经苏澳至花莲县田埔站与台东线铁路相连,全长82.3公里,1973年12月动工,1979年底完成,次年通车。(5)苏澳港。1974年7月动工,第一期工程于1978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1981年完成,筑木材用码头2座,深水码头12座,可停靠万吨级轮船,年营运量为641万吨。(6)台中港。该港是以国际贸易为主,工业、渔业兼顾的综合港口。1971年7月开始筹划,第一期工程于1973年10月开工,1976年10月开始通航营运。拥有深水码头7座,可停靠3万吨以下船只,年营运量280万吨。(7)高雄炼钢厂,即中钢公司高雄炼钢厂。1974年4月正式动工,197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粗钢年产能力150万吨,据说是世界上第二家采用“百分之百连续铸造法”的钢厂,总投资为9.2亿美元。(8)高雄造船厂,即中船公司高雄造船厂。1974年1月动工,1976年6月建成,年造船能力150万载重吨,修船能力250万总吨,拥有百万吨级造船坞1座、112万平方水船体工厂及1.6万平方米舣装工厂各1个,总投资2.1亿多美元。(9)核能发电一厂。1970年在台北石门乡动工。1977年11月,一号机试运行。1979年8月,二号机投产。有两部装机容量为63.6万千瓦的发电机,全部设备、技术由美国提供。(10)石油化工厂建设高雄和苗栗县两个石化基地。高雄在“十项建设”提出前已有两套轻油裂解厂建成投厂,“十项建设”中提出建第三套轻油裂解厂及二甲苯分离厂,分别于1976年底、1980年1月完成。后又建成第四套轻油裂解厂,于1983年完成。这“十项建设”担任了台湾经济转型、脱胎换骨的重任,进口了大批优良机械与器材,训练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建成了大量经济发展赖以实现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