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蒋介石传(1950—1975)(189)

蒋介石传(1950—1975)(189)

作者:杨树标

1963年,台湾当局财经部门全面修订“奖励投资条例”,将设立加工出口区的条文列入条例中,报“行政院”审批。“行政院”认为事关重大,遂责成“美援会”拟订专门的“加工出口区条例”。1965年1月,“立法院”三读通过该条例,公布实施。2月,“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组成“筹设加工出口区临时工作小组”,由“经合会”参事谢贯一担任小组召集人。

小组成员在选址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他们发现临近高雄港口的新生地,呈半岛形,易与外界隔离。而且该地区气候温和,工业环境良好,劳动力资源充沛,实是首选之地。

1966年,高雄加工工业出口区正式成立,但台湾当局又说财政困难,无钱可拨。好在山姆大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蒋氏父子的经济革新还是相当关照的。从1965年7月至1968年6月间,“‘中美’经济文化发展基金”以赠款形式支付了高雄加工工业出口区的一切日常开支,并援建了管理处办公大楼、警卫宿舍。以后,这个机构又以年息6厘的低息贷款,帮助高雄加工出口区建起了各类公共设施及仓库。

经过努力,建成后的高雄加工工业出口区占地66.3038公顷,其中部为行政区,北侧为标准厂房区,南侧为自建厂房区。行政局内有管理处、海关、银行、邮局、税捐稽征所、加油站、仓储运输、卫生保健、供应等管理服务单位,面积约占全区1.1%。标准厂房区自1965年11月起,分五期兴建,至1969年11月全部完工。全部厂房共计21幢,分甲、乙两种,约占总面积26%。自建厂房区,供投资者承租,自行兴建厂房,约占总面积的52%。台湾当局为加工区订立经济指标:建立120家以上工厂,吸引1800万美元投资,达到每年7200万美元的外销总值,创造15000个就业机会。为严防走私,加工出口区周围特设有2.5米高的围墙,上加约1米的刺丝网,四周有望台十座。全区仅在行政区范围内设立一个车辆入口处,以便稽查管理。

有了高雄加工工业出口区这个样板,台湾当局又选址另增新区。因为考虑到加工出口的都是轻工业产品,所需原料和成品吨位有限,一般都利用空运的方式出货,所以选址也就不再拘泥于靠近港口的地区。基于以上认识,台湾当局决定在距高雄15公里的楠梓兴建第二个加工出口区。楠梓加工出口区从1969年1月开始动工,1971年4月建成,总面积90公顷。经费来源也仍靠“‘中美’经济文化发展基金”布施解决。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考虑到工业发展的地区平衡,又在台中建立了一处加工出口区。台中加工工业出口区位于潭子乡,距台中市9公里,离台中港30公里,纵贯铁路、公路旁区而过。全区占地23.5公顷,是三个加工出口区中最小的一个,当然,耗资也是最小的一个。

总而言之,设立加工出口区,是台湾当局发展经济的大手笔,目的是为了依靠这些“工业飞地”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就业机会,尽快确立起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为了加强管理,台湾当局在楠梓、台中加工出口区建成之后就撤销了“高雄加工出口区管理处”,成立了“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

当然,除了建立加工出口区外,台湾当局也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促进工业发展:(1)减少税收、奖励投资。1960年,台湾当局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规定》,将赢利企业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31.5%减到18%。1965年,台湾当局又对《奖励投资条例规定》进行修订,对合乎奖励标准的生产企业,减征10%的所得税。(2)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自6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一直采取措施扶持私人企业。提供给私人企业贷款的比重从1960年的47%增至1970年的77.6%,1975年更是高达78%。(3)实行外销低利贷款。1957年,台湾银行接受“贸易局”的委托,制定了外销低利贷款办法,以比一般银行贷款利息低10.44%的低息贷款作为对出口商的奖励。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当局继续了这一做法,贷款额度有了很大的提高。(4)颁布《工业辅导法则》,以避免盲目重复投资建设。应该说,这些措施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台湾农业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它不仅不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和市场保障,甚至其自身的发展都面临着缓滞的危险。1969年,台湾当局出台《新农业政策纲领》,并成立“中央策划小组”,以“经济部长”为召集人,“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主计长”、“农复会主任委员”和“台湾省主席”为委员,监督农业新政策的实施。这个农业新政策包括扩大农场经营规模以推行农业机械化、充裕农业生产资料以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强农民组织以优化服务职能、开发农产品加工以拓展国际贸易、革新农产运销制度以降低生产成本、革新农业金融制度以充裕长期低利资金、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等数项内容。[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