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后,一改蒋介石纸上谈兵的做法。他说:“空想主义是荒谬的,任何事情的成功,不能寄望出现奇迹,唯有脚踏实地,努力不懈才可变不能为可能。”[23]1971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各级行政机关执行便民工作实施要点》,要求各级主管深入基层,调查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蒋经国本人倒确实能够以身作则。他年轻的时候,曾受过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教育,在苏联又颇吃了一些苦头,因此养成了比较朴素务实的作风和喜欢接近民众的习惯。在入主“行政院”之前,他因身份限制不便过分招摇,主要是在军队和“荣民”中活动。自当上“行政院副院长”后,他简直是无处不在,军队、工厂、码头、矿山、农村、医院、监狱……到处可见其身影。
为此,美国《新闻周刊》曾刊出一篇报道,并用了一个形容“民粹领导作风”的俄文名词做标题。港台的一般刊物也对“太子”的开明作风深表赞赏:“众所周知,蒋经国先生喜欢接近民众,对一般大众是表现发自内心的关爱。他的亲民爱民的举止决非一般政客的政治手腕,而是自然而然的性格表现。在治赣期间,他曾写了一段他的从政感言,清晰呈现出他的政治观念——‘城市的风气有许多是虚伪的!是欺骗的!是违背人心的!所以,每一次从乡村回来,一进城门,就感觉到烦恼和忧虑,因此,我愿意生活在乡村中。’……有人用‘平凡、平淡、平实的政治家’来形容他,这确实掌握到蒋经国民粹派的领导作风,他的生活朴实,不喜应酬,喜欢接近民众,闲话家常,关切民间疾苦,这些都是民粹派领袖的标准模式。与民粹派相反的精英主义者,可以拿新加坡李光耀为代表,这位出身剑桥的总理,生活仍是相当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的作风。虽然他们两位都是企图兼权威与民主的调和,但蒋经国先生显然更接近于民众,更尊重民意。”[24]当然,这些刊物也注意到了蒋经国的亲民作风与蒋介石的帝王作风,在本质上都是奉行传统的权威统治,并无多大差别。台湾作家刘雍熙在他的专著中这样写道:
蒋经国先生的亲民作风,在本质上不同于欧美民主国家领袖为争取选民的民主“竞赛”规则。反而类似十九世纪俄国的民粹,或基督教传教士的精神,是一种“启迪民智”的政治风范。实言之,欧美民主领袖的观念前提是“民治”,民粹派领袖的观念前提是“觉民”,行为表象是相仿佛,但出发点却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率而论断蒋经国先生是民主型的领袖,而应将其视为亲民的民粹派领袖。[25]
凭心而论,这样的评价是公允而中肯的。
在蒋经国的亲自带动下,国民党的党务系统把“定期到民间调查研究”列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并采取了一些利民便民、密切“党群”关系的措施:(1)定期举行“联合服务”活动,由中央组成“联合服务工作委员会”,组织各地党员义务为民服务;(2)提倡党员医生义务治疗、党员律师义务辩护、农工党员彼此互助;(3)在各地设立“民众服务分社”,并在区党部实行“柜台化作业”,使民众能随时到党部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增进对党部的信赖感和认同感;(4)广泛深入地发展基层组织,在农村各村普遍建立分部或辅选中心,形成遍布全岛的网状组织,同时加强对农会、渔会、工会、商会等各种民众团体的渗透。
经过调整,国民党在普通民众中的形象果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1969年,国民党召开“十大”时,有党员919327人。1976年,国民党召开“十一”大,党员人数增至1568749人。七年内约略增加了65万党员,这对于国民党来说,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业绩。
(二)节省开支,提高办事效率。
既已做到“人和”,蒋经国也没有忘记要实现“政通”。上台之后,他一再严厉申饬各个部门厉行节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由官僚作风引起的种种内耗。
首先,他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的权限,实行分层负责制。凡在本部门权限内的公文,部门主管必须在限期内批复,不得推给上级部门或在本部门内无休止地开会研究。
其次,他坚决贯彻人事主管任期轮调制度。任何部门的首长,只要任期一满,立即调往其他部门任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任用私人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