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切可能下乡的同志,均应自觉响应党的号召,跑出城市,跑出洋房,脱下西装,脱下皮鞋,穿起农民服装,背上包衹,暂时不分职位高低,不论历史长短,不论资格大小、个人得失,提倡大官做‘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农民语言,了解他们的情况,领导他们的斗争,解决他们的切身要求,把他们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第二,“集中使用干部,组织工作团,选择战略区域和战略基点,首先突破,由点扩大联系成面”,“首先从一个屯、一个村做起,实行‘蝗虫’策略”。
第三,开展农村斗争。让农民拿起武器,建立人民武装,“到处捉拿特务、伪警,收缴地主枪支,肃清小股散匪,对那些组织叛变、杀害我干部及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坚决镇压,没收其财产”。只有解决土地问题,锻炼出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民武装,才能奠定建军基础,使政权真正掌握在农民手中。通过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建立党在农村的支部,才能创建巩固的根据地。
第四,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要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与工作团配合,发动群众,形成人民的剿匪运动。“在全军指战员中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部队英勇果敢的战斗精神,在战术上采取出奇的远距离的奔袭、合击、穷追、反复扫荡等办法,以达到军事上彻底消灭顽匪”。
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掉皮鞋,不分男女,不论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而且要实行“蝗虫”策略,确实是一个坚定的战略决策。扩大会议后,为落实会议精神,东北局与各省市的领导又分头包干,亲自前往各地传达《七七决议》,召开县区书记会议,统一思想,立即行动。
随着《七七决议》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东北局各级党、政、军机关中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都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实行土改,建立人民武装,清剿土匪,掀起了广泛的土地改革和剿匪运动,形成了根据地建设的高潮。
按照东北局的分工,东北局副书记高岗于会后来到佳木斯传达贯彻会议精神。7月27日,高岗在中共合江省委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七七决议》的主要精神。会议围绕着《七七决议》和高岗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统一了思想。会后,合江省抽调了1500多名干部,组成了12个工作团,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从反奸清算入手,打击汉奸恶霸和大地主,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一场前所未有的土地大革命,在东北大地上如急风暴雨般迅猛地展开了。
2 黑土地上的暴风骤雨
东北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土地占有情况,与关内有很大的差异。东北土地80%都被称为“满拓地”和“开拓地”。
所谓“开拓地”,是日本在侵略东北时,先后通过“东亚劝业会社”和“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日本官方拓务省办的农业经济组织,名义上与伪满政府合办,实为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工具),以低价收购和无偿没收等手段兼并和掠夺的东北大量土地。日本政府从日本本土大量移民,组成“开拓团”来东北经营。当时,来东北的日本农民达数十万人之多。
“满拓地”则是日本侵略者从张作霖家族和中国地主的手里夺取的土地,因为没有日本移民来耕种,又返租给中国地主经营。这些地主仍然是原来土地的主人,继续从事租佃剥削。
东北地多人少,大部分农民都是从外地移民而来的,当时“闯关东”曾是关内许多农民的重要出路。然而,这些农民来到东北后才发现,虽然黑土地肥得流油,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却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生活照样难以为继。他们受着日本侵略者和中国地主的双重剥削,无钱、无地、无工具、无粮食,没有独立开荒的能力,只有靠给地主扛活和从事各种手工劳动勉强维持活命。而日本侵略者的所谓“出荷”(强制征收农民的劳动成果),更使这些穷苦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东北大米、大豆年产量的80%都要“出荷”,到了伪满洲国的后期,甚至线麻、土豆、白菜、猪肉也都进了“出荷”之列。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杂税、摊派的徭役,农民的生活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便成为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内容。
早在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中就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