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高岗传(26)

高岗传(26)

作者:戴茂林 & 赵晓光

刘志丹同志率领红军主力兵团第一次奔袭横山县城,是于1935年8月27日文安驿会议后,在卧牛城一带做的战斗准备。其中参战的有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抗日义勇军等。其中参战的红二十七军一团团长是我,政委是张达志。在这次战斗中,我们红一团是主攻,位于横山城的北面,约有八九百人。在偷袭时由于攻城的云梯断了,所以使梯子显得短了,经几次攀登后,被敌人发觉,后采取强攻,还是没有成功。战斗持续了一上午,最后由于我军伤亡太大,其中我团三连连长和通讯员也都牺牲了。所以下午前敌总指挥命令我军撤退了。

1983年11月8日,当年参加攻城的红一团政委张达志,也对攻城战斗做了回忆。

张达志的回忆与贺晋年的回忆基本相同,只是张达志认为攻城失利的原因是:

由于当时仅听了横山游击队负责人曹动之的一面之词,对县城的情况侦察得不好,对城墙高低掌握得不够详细具体。当时说有一处很低的地方,结果没有找到,致使我登城云梯准备得不当,尺寸相差有一丈之多。所以云梯虽然架上去了,人也都到了城根底下,经多次攀登还是没有上去。后因被敌人发现,我军只好实行强攻,一直攻了一上午,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村子周围的敌人也都进了城,使城内的力量更加强大了。所以中午过后,我军只好撤退了。

虽然这两位担任主攻的指挥员在近30年后的回忆中有些细节上的差异,但整个攻城的情况还是很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战斗失利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据此就像有些回忆材料那样,把打横山失利的责任推到高岗的头上,也是不准确的。

对于打横山战斗的评价,贺晋年与张达志这两位当事人曾经做过如下很有说服力的分析:

贺晋年说:

这次战斗虽然失败了,但是有力地打击了北线的敌人。其主要教训是,我军事先没有对地形进行很好的侦察,致使对敌据点地形情况了解得不够,使登城的云梯准备得短了。

张达志说:

在这次战斗中我们虽然失利了,同时也牺牲了一些同志,如红一团有一个连长梁文有和一个通讯员等,但这次战斗的打法和布局都是完全正确的。战士们的士气是旺盛的,群众的情绪是高昂的。在战斗中,全体指战员都表现得非常勇敢,群众对我们的战斗十分支持,他们纷纷给我们送水、送饭,掩护伤员,掩埋牺牲的同志,因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但所不足的是战前没有很好地进行地形侦察,致使登城的云梯准备得短了,使这次战斗没有获得成功。

打横山是西北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进行的一次比较大的战斗,也是刘志丹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亲自指挥的唯一一次没有取得胜利的战斗。虽然打横山本身是失利了,但这次战斗的意义如贺晋年、张达志等所言,仍然是很大的。如果当时红军不来打横山,而是按照文安驿会议的决定,去打瓦窑堡或者是清涧县,部队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很可惜,刘志丹亲自指挥的这场既有意义又有教训的典型战斗,无论在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刘志丹传》中,还是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写的《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刘志丹》一文中,都没有任何的记述。

2 永坪镇会师

打横山失利后,刘志丹、高岗率领部队返回到清涧县一带活动。恰在此时,传来了红二十五军到来的消息,刘志丹、高岗立即奉命率部赶往永坪镇,与红二十五军会合。

红二十五军原战斗在鄂豫皖苏区。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十五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于1934年11月16日由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开始西征。部队沿途冲破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越过桐柏山,横跨豫南,转战千里,于12月上旬进入陕西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瘐家河举行常委会议,决定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在鄂豫陕边创造新苏区。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打土豪,分田地,扩红军,连战连捷。1935年7月初,红二十五军获悉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的动向。因此,鄂豫陕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继续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迎接中共中央和一、四方面军的到来。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由沣峪口出发,出秦岭,渡渭河,过六盘山,驰骋于陇南陇东,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北上。然后,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北,于9月7日抵达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保安县豹子川。由于政委吴焕先已经在战斗中牺牲,所以,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9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永宁山,受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代表习仲勋、刘景范等人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