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关键的是,高岗认为的毛泽东的意思,有的确实是毛泽东的意思,有的则是他理解的毛泽东的意思。更为要命的是,高岗自认为有了毛泽东这个最高统帅的欣赏,别人统统不在话下了。而这并不是毛泽东的意思。
高岗只看到了毛泽东对刘少奇和周恩来不满的现象,但却并不明白这种不满并非是对此二人的否定,而只是不满意他们在何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没有跟上自己的思路。高岗也只看到了毛泽东在一些问题上对自己的表扬和工作中的重用,但却并不明白这种表扬和重用并非是让你拥有更大的权力,而是让你在推进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个大方向上起到一种带头和激励的作用。实际上,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毛泽东既看重高岗的突击队作用,更不能舍弃刘少奇、周恩来这两支主力军。在某种意义上,对高岗的提拔重用,既是对刘少奇、周恩来的批评,更是对他们二人的激励。
然而,刚刚踏上北京这片土地的高岗未能准确理解毛泽东的深邃思路。虽然毛泽东在延安时曾经谦虚地说,自己到陕北五六年了,但对陕北的了解与高岗比起来还是差得多。但进北京城还只有半年的高岗并不认为自己尚不十分了解这片土地,甚至他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最了解毛泽东。
一场悲剧,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了。
————————————————————
(1)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的《党的文献》2003年第6期,第37页。
(2)(2a)(2b)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300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561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167页。
(5)张明远:《我的回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18、329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25页。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37页。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27页。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34—235页。
(10)《陈云文稿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184—185页。
十五 1953年财经会议
1953年财经会议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经济工作会议。但这次普通的经济工作会议在高岗的一生中,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
它既是高岗展现自己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高岗由高峰跌落谷底的开始。
所谓的“高饶事件”,一般而言就应当从这次会议讲起。
1 周恩来负责会议的筹备
1953年是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虽然第一个五年计划尚在编制的过程中,但由于采取了“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做法,国家建设仍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到1953年上半年结束时,工业总产值和税收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预定目标,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工程也相继上马,进展顺利。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1953年上半年的财政经济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摊子铺得过大,财政收入却不能有相应的增加,而且制定年度预算时在收入上有虚假现象,把上一年的财政结余40多万亿元(系旧币,相当于新币40多亿元)打了进去,事实上这笔钱已存入银行变成信贷资金,被银行贷出去了。这样,上半年国家预算执行的结果,出现了21.5万亿元的赤字。
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次财政会议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会议原定于5月20日召开,筹备工作由中财委主任陈云和副主任薄一波、李富春负责。
1953年5月6日,毛泽东亲自致信负责此次会议筹备工作的陈云、薄一波和李富春,说:
5月20日开始的财政会议,应讨论些什么问题,请你们考虑一下,并在发开会通知中写进去,使各地有所准备。似乎预算问题,增薪问题,县区乡财政统一问题,地方财政和大城市财政问题,税收问题,五年计划问题,今年下半年经济安排问题,军费问题,均应有所讨论。除由你们对每项问题准备方案外,各大区财委最好能在本月中旬召开一次财政会议,收集意见带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