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温斯顿·丘吉尔呼吁人们坚定信心重建欧洲家园。今天,同样需要我们所有人拿出信心来恢复自由社会。这一新的复兴……也许基普林的一首诗描绘得最精彩:
‘当世界在沉睡中,当使她发出梦呓和悲叹的漫长恶梦中似乎永无觉醒的希望时,突然,所有的人在砸碎脚镣的嘈杂声中站起,每个人都对旁人微笑并说他的灵魂属于他自己的。’”
玛格丽特最崇拜的英雄和最喜爱的作家是拉迪亚德·基普林,她喜欢引用他的话,她引以为骄傲的就是知道他著作中的每一个句子。她经常要同样崇拜基普林的龙尼·米勒找出她不知道的引文,这使他感到棘手。他曾经这样做过,而她怀疑地说:“不,那不可能是基普林的,我了解他所有的作品。”接着她会径直走到书架,从她所收藏的许多卷他的作品中挑出一部来。
看问题,玛格丽特一向是黑白分明,如果有人用灰色把问题搞复杂化了她会感到恼火。她对所见到的会直接了当地发表意见,而对她所说的则坚决负责。她政治生活始级如此,这是她的一贯作风,它本身就是政治领域中的一场变革。政治家们在保持中立、左右逢源方面都是老手,并且从来不会开门见山地回答问题。当她第一次成为保守党领袖时,她一改这种作风。例如,吉姆·普赖尔对工会在实业界实行“只雇用某一工会会员的做法”大肆攻击,认为那是不明智的做法时,她就明确地表示赞同这种观点。她原先缺少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获得了这种勇气。当影子内阁中有一名成员认为她在一些问题上走得太远时,她就同他辩论。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外来移民问题,这个具有潜在爆炸性的问题曾使保守党失去了伊诺克·鲍威尔,这个它最优秀的成员。在10年前的1963年他曾在伯明翰作过一次发言,他预言除非英国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外来移民,否则可能会爆发种族战争。他说:“如我所预测的那样,我充满了不祥之感。回想起古罗马人,我仿佛看到了‘台伯河里泛起大片大片的血’。”这被看作为是非常缺乏政治敏感的和激进的讲话,使特德·希思把他逐出了影子内阁。最后,伊诺克·鲍威尔对保守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十分反感,特别是保守党政府还加入了共同市场,这使得他索性退出了保守党。从此他成了玛格丽特的坚定支持者,他们频繁会面商谈。
1968年通过的移民法大大限制了外国人进入联合王国,任何提出入境申请的人必须证明父母中或祖父母中有一人是在英国出生的。然而当伊迪·阿明总统在1972年驱逐乌干达境内的全部亚洲移民时,希思政府出于人道主义的原因被迫放宽移民法,允许所有持有英国护照的人移居英国,而不管他们的出身。当玛格丽特成为保守党领袖时,重申保守党将继续实践希思的诺言。
但是到了70年代末,由于英国不景气,失业和骚乱增加,住房变得紧张,招致了日益严重的种族纠纷。在某种程度上民族阵线掀起了这股浪潮,它是一个法西斯组织,公开宣扬种族仇恨并立誓要使英国重新变成清一色的白人国家。虽然国内大多数人憎恶民族阵线的那一套主张,但这个组织确也吸引了许多公众的注意,并开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玛特丽特直觉到国内许多人对外来移民忧虑,是保守党出来说话的时候了,再也不能对这类问题视而不见、自欺欺人了。这一时刻终于降临了。1978年1月,在伍尔弗汉普顿发生了一起骚乱事件,大约200名黑人青年受到一帮白人寻衅后,见人就打。事后,玛格丽特应邀出席了格拉纳达电视台举办的《行动中的世界》节目。她说,许多英国人担心“被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吞没”,为了改善种族关系,为了保持“曾为世界作出过许多贡献的英国文化的基本特性”,政府有责任“明确提出停止外来移民的前景方案”。
她又补充说:“每个国家都能容纳一些少数民族,并且在许多方面这些少数民族给这个国家增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一旦这个少数民族有可能变成一个大民族的话,人们就会恐慌。我们并没有在政治生活中忽视了人们的这一忧虑,而是在政治生活中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这使她成为众矢之的,她受到了包括工党前座议员、移民领袖、社区工人、教会各方面的谴责,甚至她本党的一些成员也指责她。人们斥之为“倾向于民族阵线的态度和政策”和“使种族仇恨体面化”。这件事甚至使特德·希思忍不住违背他保持沉默的诺言,他说,她引发了“一场不必要的全国性骚动”。利波地区的大主教戴维·扬警告说:“你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你正在激起歧视、恐惧和仇恨的情绪和狂热,这只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