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经济入手兼顾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李氏治国的又一要领。他认为国富才能民安,搞好经济是杜绝共产党和其他人“造反”、“闹事”的最好办法。因为民以食为天,如果人人吃得好,住得好,手头有钱,再加上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谁还会造反闹事呢?所以执政以后,他竭尽全力首先把经济搞上去,在提高公共积累的同时,兼顾人民生活的改善。最突出的政绩是提出“居者有其屋”的口号,而且切实做到。现在新加坡已有87%的人住进了政府建的“组屋”,那里设备完善、方便、美观、实用。周围有配套的幼儿园、中小学、小花园和各种康乐活动场所。既解决了绝大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又美化了市容、国容。受到国内外广泛的赞扬。在发展经济取得一定成果后,李光耀就转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了各种运动。1963年开始开展植树运动,1964年开展了取缔野狗、野牛和乞丐运动,1968年首次开展清洁卫生运动,1969年专门开展灭蚊运动,然后是不乱倒垃圾运动,文明礼貌运动,提高生产力运动等等。非常难得的是这些运动并非昙花一现,并非轰轰烈烈走过场,而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搞得相当彻底和卓有成效。这些运动既教育了人民,又清除了社会环境的各种污垢,使新加坡成为世界闻名的清洁卫生城市和文明之都。
1982年,李光耀提出学习儒家思想,倡导建立“东方道德价值观”,抵制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个人至上主义,其目的是要引导新加坡人民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李光耀曾经说过:“我们的宗旨就是要使每个新加坡人都得到好处。”当然,他指的是多劳多得,不是平均主义,但必须使每个人都得到好处。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了。他在总结治国经验时强调指出:“要对人民好,你必须要坚定。有时还要表现得无情一些。”“光是怜悯和同情,喊空话不成。要实践,为人民做些实事。”“如果一切都允诺,势必变成要求泛滥,而政府又做不到,因为资金有限。”他不赞赏模仿西方搞福利国家和过分发放福利的做法,认为新加坡不具备这种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养成人们依赖政府、不求进取的坏习惯,长此下去,必然国运衰微,人民也会变得萎靡不振。
对于政府是否受人民欢迎,李氏也有他的独到见解。他说过:“如果你想受人欢迎,就不要希望永远受人欢迎。一个受欢迎的政府,并不等于时时刻刻要做受人欢迎的事情。”他进一步阐释说:“一个受人欢迎的政府,就是说,在每五年里,这个政府的政策表现出来是行得通的,并且获得普遍的支持。”
从李氏的主张可以看出他十分讲究实事求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追求一时的讨好迎合,不哗众取宠。他宁可暂时得罪群众,被人误解,也不损害人民真正的和长远的利益。这种气魄和胸怀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治理国家不能像拍电影那样,拍得不好重新来。”这是李氏治国的又一体会和总结。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精神。
“举贤任能,才有所用。”这是李氏治国的又一要领。在他这一思想指导下,新加坡各级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都要经过严格考核、反复筛选。在新加坡,极少发生走后门谋得高职的事。合乎李的德才标准,自然会被提拔重用;不合乎他这个标准的,不论出身多么显贵,一概免谈。在新加坡当官的收入并不比医生、律师高,更不如大企业家和大经理;而辛苦程度却要大大超过这些人。当官的还要牺牲家庭生活,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与妻儿一起欢聚、度假。除了薪金外,又不能捞外快。所以,在新加坡做官,必须是一些有卓越才能又有献身精神的人,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些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国士、精英。李光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当他找到这样的人后,一方面加强培养,另一方面不断观察、考验、淘汰,然后把最好的人放在最重要的岗位上。人民行动党70年代进行自我更新以来,有五十多名新人先后进入国会,二十多名新人担任过部长、政务部长等职,但多数昙花一现。这是因为有些人虽是杰出的专业人才,却不擅长搞政治,有些人原来很好,后来却变得不那么好。不断挖掘、培养、考核和更新干部,这正是李光耀干部政策的精髓,正是这样一套制度保证了干部队伍的质量,尤其是保证了最高领导班子的强有力和精干,从而保证了政府这部机器能够高效率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