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36)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36)

作者:刘建立

1988年10月,吴作栋在人民行动党下属的青年团主办的慈善募捐晚宴上,发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讲话。他提出“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应当升华为国家意识”,还强调“制定国家意识是人民行动党面临的重要任务”。这表明新加坡要把儒学提到新的高度、新的地位。过去,儒学虽然在传播,但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还未遍及全国全民,现在要“升华为国家意识”,那就是说要成为整个新加坡的统治思想和指导思想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对此,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因为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有些人担心只讲儒家思想会引起其他非华族人士的反感,不利于团结,闹不好还会导致种族摩擦。这些人主张“国家意识”应包容全国各民族传统和各种宗教教义的精华,并建议成立一个高级委员会负责制定,并经过全民讨论通过,以求得到全民的承认和接受。有些人则认为儒家思想亦有许多糟粕,如轻视妇女、轻视劳动等;所以不应全盘肯定。也有人认为儒学本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根本不适用于现代化的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下一步将怎样做,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根据李光耀的一贯作风,把儒家思想提到国家意识的高度,肯定经过了周密反复的考虑。话虽是由吴作栋说出来,但众所周知,这是得到李光耀点头的。李一向是决定了的事就要办,而且力求办好。看来,经过他重新阐释的儒家思想,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8章八教育优生

李光耀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深知这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他经常讲:“人是最主要的”,“但人不论天赋有多高,不经过教养也不能成材”。他认为新加坡人如能经过教育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又有道德的人,国家就有希望。1968年,他在公教中学参加优秀学生的颁奖典礼时发表讲话,提出一所理想的学校至少要做到三点(1)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灌输良好的道德观念(2)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至少能通晓两种语言;(3)要有适当的课外活动。换言之,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群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道德教育,李光耀多次指出:“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机地融汇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本溯源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按照李光耀的旨意,新加坡的中小学教材包含许多有关道德修养的内容。中学专门开设宗教课程,介绍各种宗教和世界主要哲学理论的要义,特别是儒家学说。李光耀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认为这种“有关人的素质培养”要从小学抓起。不但学校的老师要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家长们更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孩子们在家的时间要比在学校的时间长,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孩子产生印象和影响,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祖父母的言传身教作用更大。李氏主张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使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良好的思想,培养出好的品格。

关于文化知识教育,李氏强调要贯彻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论是三轮车夫的儿子还是百万富翁的儿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新加坡的小学和中学是免费的,到大学才收学费,但考虑到人的智力差异,天赋不一,李氏主张根据学生的潜能、发展趋向而及早分班。即经过几次(而不是一次)考试,研究判断学生是适于学文科或适于学理工科,向哪方面发展更有前途,然后在高中就实行“分流教育”。适合读文科的上文科班,适合读理工科的上理工科班。因为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高中毕业生未能考上大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专业技术训练,让他们进入相当于大专的工艺学院或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经过约三年培训,就可以参加工作。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就学问题,又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这部分人数量较多,所以专业技术学校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政府在教育经费和师资方面都要予以照顾。

至于大学,新加坡原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大学(华文)。前者侧重理工科,后者侧重文科。后来因为南洋大学的牌子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响亮,用李光耀的话说,就是“市场价值偏低”,南大毕业生不很受雇主欢迎,就业率不如新大高,致使许多考生不愿报考南大。对此,李光耀认为这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较多的理工人才和通晓英文者,而这正是南洋大学所欠缺的。南大门庭冷落是时势所致,并非政府之意。为了进行补救,李氏提出南大可先并入新大,成为新大一个理工学院,到1992年再分离出来,变成南洋理工大学。总之,要转向培养理工人才为主,这样才有出路。李还预计到1992年时,南大可发展成拥有三千学生的学府,可同新大展开竞争。后来,南大果然变成新大属下的一个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