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看作儒学思想的核心,提倡把这八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并一一赋予新的涵义:请读者们看一看李光耀的释义。
一、忠。就是忠于国家,要有国民意识。新加坡是个移民社会,现在的新加坡人都是移民的后代,他们的先辈来自中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作为侨民在新加坡谋生。过去这些人大都有落叶归根、返回故土的思想,没有争取新加坡独立的强烈愿望。新加坡独立初期,由于地少人少,资源医乏,很多人认为独立是暂时的,国家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培养国民意识,成了首要的政治任务。这种国民意识,也就是忠,它包括:
1.归属感。即每个新加坡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属于新加坡。不能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印度人、印尼人或马来人。要把新加坡看作自己的家乡而扎根于这片土地,这一点最为重要。
2.国家意识。强调新加坡公民应忠于国家,热爱国家。遇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牺牲个人利益。
3.群体意识。要求新加坡公民认识到新加坡的成就是集体协作的结果,个人与群体不可分割。个人的生活、工作与群体息息相关,工厂生产的好坏,靠工人的群体协作精神。只有人人群体观念强,才能提高生产力,才能提高生活水平。加强群体意识还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和“宗派主义”。
二、孝。就是孝顺长辈,尊老敬贤,这正是儒家的伦理观念。李光耀特别强调家庭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巩固国家、民族永存不败的基础”。李氏认为,在早期的移民社会中,人们具有勤奋、孝悌、仁爱与互助精神,但目前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新加坡社会的家庭已发生变化。过去家庭观念浓厚的华族,“孝道”也逐渐淡薄。许多人视父母为累赘,有的甚至虐待抛弃。1983年春节,李光耀在新年献词中指出:“孝道不被重视,生存体系就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变得粗野。”他不赞成子女抛开年迈的父母而组织小家庭单过。主张按照儒家传统,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并表示为了确保这类家庭不致分裂,国家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也在所不惜。
三、仁爱。就是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李光耀曾号召新加坡人都来做“仁人君子”,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多元社会,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安定团结的局面,必须加强各族之间和各教派之间的友好和睦,还要解决劳资矛盾、新老两代的所谓“代沟”问题。对新老两代,李提倡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年轻人要充分评价老一辈在新加坡创业的功绩,虚心向他们请教,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老一代则应爱护关心青年,要善于发现“青年俊杰”,尽心培养提携并在适当时机主动让贤。对师徒关系,提倡师傅无保留地向徒弟传艺,不要留一手;徒弟则要尊敬师傅,认真向师傅学艺。仁爱精神还要表现在公民的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方面,强调每个公民都要为自己的家庭成员着想,不得随便离婚,重婚者判重刑。
四、礼义。李光耀强调“礼貌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礼貌是一种美德”,“礼即人与人相处之道”。义就是信义,待人接物要坦诚守信,不要欺骗狡诈。他希望新加坡成为礼义之邦。
五、廉耻。李光耀强调国家兴旺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廉洁自律的政府,他强调:“新加坡的生存靠政治稳定、靠高级官员们的廉洁和效率。”
为了使新加坡能够真正贯彻经过修改、含有新意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字精神,李光耀及其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例如为了强调“国家意识”,新加坡政府实行国民服役制,凡年满十八岁的男青年,都要依法服兵役一至二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训练,培养誓死保国的意志和守纪律、守秩序、吃苦耐劳的品质。李光耀以身作则,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去服兵役。近几年还大力提倡唱爱国歌曲,李本人亲自带领阁员们练唱,在集会上更是大唱特唱。1986年12月,他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对新加坡在建设方面的成功作了总结式的谈话,他说:“使新加坡成功的重要推动力是大多数人民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对于提倡孝道,李氏及其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他要求为人子女者要尊敬和爱护家中的老人,甚至要有一个子女需和已经丧偶的父亲或母亲同住,以便侍奉照顾老人,排解老人的寂寞和痛苦。他说,把老人送去老人院生活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一般都应由子女把老人留在家中供养。多年来,新加坡都在旧历新年开展敬老活动,届时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们都要到自己的选区慰问老人,在全社会树立尊敬老人、关怀老人的风气。为了宣扬“仁爱”精神,以求得种族和谐和社会安定,新加坡设有社区、居民委员会、联络所、文化俱乐部等多种组织,其中居民委员会的作用较大。居民委员会不仅仅是政府同居民间联系的桥梁,负责各项福利事业;而且还有监督劝导青少年不要酗酒、吸毒和犯罪的义务;一家若遇失火或其他灾难,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救助。居民委员会还组织居民的国内外旅游、球赛、聚餐、联欢等活动,使原来素不相识、不相往来的邻居成为同游同乐的朋友,减少许多摩擦和纠纷。建屋局设计和分配房子,煞费苦心,有意让各阶层、各种族的居民混合居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以促进民族团结,避免人为地划分成华人圈、印度人圈和马来人圈。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举世闻名。这是基于李光耀对礼貌功能的深刻认识。他曾说过:“礼貌能导致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正是着眼于提高生产力,早在1979年6月,李氏就亲自发动并组织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文明礼貌运动,后又规定每年6月为文明礼貌月,一直坚持至今。这项运动首先从政府部门做起,逐步扩大到社会各个行业,进一步深入到工会、学校、居民委员会等基层单位,收效甚大。文明礼貌运动包括服务态度要彬彬有礼、热情周到;观看球赛或参加球赛要遵守场规,遵守体育道德;讲卫生;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大人小孩都要养成守时习惯等。新加坡政府反对奇装异服和“嬉皮士”作风,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过去男人不准留长发,现在虽未明文禁止,但长发披肩的男人如到政府机关办事,一律排在后面,早来也没有用。据说这种“整治”办法还颇见成效,一些人为了办事,只好把头发剪短。值得一提的是李光耀特别强调讲礼貌不是崇洋媚外,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应当时刻保持民族尊严。对同胞则要一视同仁,反对势利眼和以衣冠取人。在讲廉耻方面,李光耀不仅身体力行,坚决杜绝后门,不让亲朋好友沾光;而且对肃清贪污受贿行为一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政府明文规定,各级官员不得贪污舞弊、搞裙带风。政府专门设立了反贪污局,直属总理署。反贪污局的监督对象就是全国公务员。在新加坡的法律中,有关惩处贪污者的条文达26条之多,内容十分详尽,明文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馈赠、约宴,若贪赃受贿、营私舞弊,不论职位高低,数额多寡,一律绳之以法,新加坡对肃清贪污行为是雷厉风行的,例如,一位前国防部政务部长(相当于副部长级),全家到雅加达旅游时,接受了印尼商人赠送的七张飞机票,被反贪污局发现,李光耀亲自查询核实后,当即撤职治罪。为了防止政府官员假公济私,政府法明确规定,凡从政人员,不能与企业有任何经济联系。与此同时,又注意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以保证养廉。从1979年起对公务员进行为期三年的工资调整计划,每年每人工资提高20%。最近,又在考虑再次提高各级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的工资,以免他们的收入过分低于同样能力同等水平而在公司企业中任职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