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30)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30)

作者:刘建立

第6章六辉煌业绩

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方针政策,采取得当的措施,这是李光耀及其政府一贯主张和坚持的思想作风。在70年代初期,李曾说过:“经济主要与人有关,是人在运用可能的自然资源。很多政治人物却忽视这一点,即在制订经济和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一个民族的社会习惯和文化价值。许多落后国家,往往不考虑本国情况,盲目追随先进国家的办法,实行粮食津贴,免费义务教育,公费卫生服务,优厚的福利补贴和失业津贴。他们没有看到这些西方国家的人口增长是非常少的,甚至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上述情况是必要的。……即使这样,英国工党近年来也酌量提高医药收费,借以劝导人民,不要无端加重卫生服务的负担。”“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鼓励人口大量增加,它实在是负担不起。要避免人口迅速增加所带来的沉重负担,这类服务的收费就应该提高,……财政政策应当修正,以限制那些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把自己孩子的教育费转嫁给那些勤劳而具有经济生产力的人们。”李光耀主张机会均等,而不是报酬均等。他比较了英、美、日、苏、中的福利制度后指出“报酬均等”是不可取的。即使像英、美这样早就实行福利主义的国家,也已从报酬均等转而实行奖励勤奋者的制度。他认为过去英国有许多无所事事的人专靠领取失业金度日是造成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待贫困者,新加坡政府没有采取施舍的办法。李光耀“十分欣赏日本的做法”,即推行公司福利政策,“日本人在集体协作和争取杰出表现两者间保持非常好的平衡,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他认为现在学习日本的经验略有些晚,但还来得及。鉴于上述观点,尽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继承了原英国殖民政府留下的西方国家福利主义制度,但李光耀及其政府并没有萧规曹随,而是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公积金制度”和“居者有其屋”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两个计划的实施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广泛而有效的社会福利措施的社会。今天,在新加坡260万人口中已有210万人是公积金会会员,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公积金存款额近340亿新元,人均存款额达16100新元;有220余万人住进政府建造的组屋,其中85%是用公积金存款购买住房的。

李光耀向来把公积金制度和解决居民住房看作是保持新加坡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把它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上,始终加以贯彻。1984年8月他在庆祝国庆的群众集会上,详细地论述了这两项措施的重要性,他说:“居者有其屋和公积金制度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它把新加坡人民和新加坡政府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着又说道:“在50和60年代的混乱时期,人民行动党政府全靠决心和强硬的措施恢复了秩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时我们已认识到稳定和进步不能永远靠毅力和说服力去争取。我们必须让每个人能分享我国的财富。因此我们早就决定,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便大幅度提高公积金。我们打算让每个人都有一笔可观的公积金存款。”他认为:“公积金是新加坡人民最后可供利用的储备金,如果遇到长期经济衰退,例如第三世界无法偿还债务;银行出了问题;美元贬值;美国经济萧条波及全世界等情况;那时就可以动用储备金,以法律形式准许人民领取公积金度过难关,而不再会像60年代那样,由于没有储备金,只得向世界银行、向英国借债。”他追述说:“当时我们感到非常艰难,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1982年8月他在发表国庆演说时指出:“新加坡人应当像瑞士人那样具有自律、节俭的美德。”他告诫年轻一代:“不要以为我们的储蓄不断增加,政府在国外有投资,就可以作更大的开销。”他进一步指出:“新加坡在海外拥有资产是以防万一,一旦国内资产大幅下跌,在日本、美国、西欧和澳洲等国外的资产不会随之下跌。”“一旦新加坡国内经济滑坡,造成股票、地产或其他产业萧条时,政府就可以动用在国外的资产来帮助恢复国内经济,使它复苏。”出于这个目的,早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就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把其中大部分储备金投放国外。从80年代起老一辈领导人逐步引退,新一代领袖将全面接班,为了防止储备金被“无度挥霍”,他建议“制定一项限制措施,赋予总统权力,防止政府动用任何不是它任期内积累起来的储备金”。并提出今后总统不应当再通过任命,而应由全民选举产生。由民选总统组成总统委员会负责储备金工作。对政府动用储备金进行监督乃至干预。李认为这个办法好比给储备金安上两把锁,一把由总统掌管,一把在政府手中,只有双方共同开启才能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