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27)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27)

作者:刘建立

三、鼓励“研究与开发”工作。1980年11月新加坡国会通过了《所得税修正法案》,该法案特别规定,凡属已批准的研究和开发计划项目,制造商在有关的支出方面可获双重减税;用于《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的活动,可减税25%;用于促进自动化、机械化的资产可提前折旧等等。为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提供良好环境和优惠待遇,1980年政府投资近亿新元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的肯特岗建立科学技术工业园区。1981年9月又成立国家电脑委员会,培训科研人员,吸收外国专家,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四、加强科技教育和训练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李光耀及其政府历来强调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有限的资源,只有全面提高人力素质,第二次工业革命才能取得成功。为此,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如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学、研究质量,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兴办各种技工学校,训练大批普通技术人员;同外国政府或外商联合举办专业学院和培训制定中心。为了适应广泛应用电脑的需要,1984年9月,政府又制定了一项推动电脑化生产的计划,要求在六年内(到1990年)所有工厂全部用机器人和机器进行生产,为此要特别重视在各种学校和训练班中培养电脑技术人员。同时还广泛筹集“技能发展基金”,扩大训练各种熟练工人;实施“人才”开放政策,欢迎和鼓励外国科技专家来新加坡从事科研和实际工作等等。

此外,为了帮助众多的小型企业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政府还制定了小型工业资助计划,后又通过修改把这一计划扩及中型企业。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本地中小型企业以优惠,并帮助它们提高技术水平,开拓贸易市场。

经过数年努力,到1984年新加坡的经济重组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制造业的投资额,平均每年17亿新元左右。其中60~70%来自跨国公司,这些投资大部分集中在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如电脑、机器人、飞机制造等。随着电脑技术人员的日益增多,电脑技术知识的不断普及,电脑日益广泛地进入新加坡社会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80~1984年平均每年增长5%,制造业生产率上升6%。与70年代末期相比前者增一倍,后者增二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年平均为8.5%,达到政府预期的8~10%的目标。而所欠外债,在1978~1982年期间,则从约23.04亿美元减到2.02亿美元。由于工资提升较快,物价相对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84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1482新元(约5219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6.2%,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世界上少数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同时由于实行了公积金制度,国民储蓄总额超过650亿新元,成为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美、英、日等发达国家。

1984年8月,李光耀在庆祝新加坡成立十九周年的国庆献词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年都通过新的投资,形成一股动力,带动经济增长;第二个原因是通过加强教育和训练,以及更合作的劳动队伍,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和竞争能力;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拥有大量的国内储蓄,即使在高利率和经济活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大规模地扩展建筑活动。经济学家把这叫做‘反循环开销’。当其他国家的经济缓慢下来时,我们却能摆脱经济下降的趋势,我们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公共工程、地铁、发电厂和蓄水池等,从而促进经济成长。”

然而就在李光耀对新加坡经济在十九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了上述评价之后不到半年时间,新加坡经济突然急转直下。从1985年第一季度突然开始下降,198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84年的8.2%下降到-1.7%,降幅达近十个百分点,这是自李光耀执政以来新加坡经济第三次经历的负增长。第一次是1959年—3.4%,那时新加坡自治政府刚刚成立,全国处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第二次是1964年—4.3%,当时新加坡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正是印度尼西亚采取“对抗马来西亚”政策之际,从而导致新加坡失去传统转口贸易伙伴,和一亿人口的广大市场。此次衰退则是从持续高增长率突然下跌,且几乎波及了所有经济部门,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的衰退更为严重。其实,这次衰退正如当时任贸易及工业部长陈庆炎所说:“既不突然,也并非不合乎逻辑。”早在1982年新加坡政府已经注意到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经济衰退比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经济衰退来的持久,而作为一个以外资和海外市场为主的小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衰退隔离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光耀到英、美访问回国后,在国庆讲话中指出:“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虽然我们去年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年却不如去年的成就”,“如果美国的经济衰退持续下去,利率没有降低,我们会处在艰难的时期”。这里,他指出了引起新加坡经济衰退的外部原因。因为新加坡经济是以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其发展主要依赖世界市场和外资,但是由于世界仍处于经济滞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美国由1982~1984年经济稳步增长到1985年却急转直下,需求锐减,使新加坡面向出口的制造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占新加坡制造业总值40%的炼油业,由于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疲软,价格下降,加上中东、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炼油厂建成投资后,新加坡的原油来源大幅度减少,造成炼油业的衰退。修船、造船业也由于世界航运业日益衰退,加上日本、韩国的竞争,营业额日益下滑。工业生产品方面,特别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电脑和电子工业,由于美国的需求大幅度下降,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而遭受巨大的打击。然而其国内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重组中,某些政策措施导致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工资与其他营业成本的增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削弱了国际竞争力。正如1986年2月经济委员会发表的《报告书》所说:“从1979年至1981年,在工资矫正期间,劳工成本的增加超过了生产力的提高,增加率每年平均是3%。在1982年工资矫正期已过,但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扩大,工资增长率达到每年9%。”这种高工资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过去新加坡的竞争优势在于生产率的增长高于劳动成本的增长,从而吸引了大量外资,现在这一优势已变成劣势,一些外资企业正在撤走或不追加投资,同时也打击了国内企业。《报告书》还指出,由于劳动成本和生产力没有同进共退,在过去六年中,新加坡的竞争地位,比香港减弱50%;和台湾与韩国相比,则分别减弱15%和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