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咨询委员会”成立于1965年。它的前身是一些选区的“欢迎委员会”。在1961年至1963年间,人民行动党的领袖们到各选区活动时,一些选区的该党干部曾组织“欢迎委员会”负责安排那些党的领袖们的住宿、接见选民、进行竞选等活动。到了1965年,这些“欢迎委员会”就演变成“公民咨询委员会”。成了李光耀政府的最强有力的基层组织。
二十多年来,“公民咨询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发生了重大变化。60年代,委员中80%是商人,到1986年,商人委员只占30%,其余24%是公务员,18%是管理人员,5.5%是专业人士。60年代,委员中90%受华文教育,现在降至45%,另外51%受英文教育,2.4%受马来文教育,0.4%受泰米尔教育。但现在无论是受华文、马来文或泰米尔文教育的委员,大多数都懂英文。语言隔阂基本消除。根据1986年的统计,全新加坡79个选区中共有这类委员2003名。从年龄分析,五十岁以下的占64%,四十岁至五十岁的占20%。这说明中青年占多数。李光耀认为委员们的年轻化是一件好事,但委员中马来族和印度族人数仍然过少。他正考虑制定一些条例,以保证让更多的马来族和印度族人士当上委员。
二十多年来,“公民咨询委员会”是新加坡政府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对促进种族和谐和社会安定起了重大作用。这些机构共出版28种定期刊物,兴办15个乐龄俱乐部。从1980年至1985年,总共拨出240万新加坡元作为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书籍津贴费,用于帮助家境比较穷困的学生。此外还分发120万新加坡元的福利救济金,这些钱是分给有困难或突然遭受天灾人祸的居民。“公民咨询委员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募捐,过去总共筹募到1250万新加坡元。
每一选区只有一个“公民咨询委员会”,但每个选区有许多“居民委员会”和“联络所管理委员会”,二者都受“公民咨询委员会”领导。“联络所管理委员会”比“居民委员会”成立得早,这些组织分别负责选区内某一地段的居民,主要任务是举办各种福利和康乐活动。70年代后,因为大批居民搬到政府组屋去住,每幢组屋住着许多户居民,因而就有按组屋成立“居民委员会”的必要。“居民委员会”就是为一幢或数幢组屋的居民服务的,主要活动和“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差不多。不过,“居民委员会”不管那些散居的独门独户的居民,只负责住在组屋的居民。而散居的独门独户还很多,这部分人仍由“联络所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所以“联络所管理委员会”仍有存在的必要。
目前,活动最多,最活跃的是居民委员会。可以说它是大基层组织下面的小基层组织,是和广大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基层组织。
第5章五经济建设
1965年8月,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作为马来西亚联邦成员的新加坡,在联邦总理拉赫曼的逼迫下不得不退出马来西亚,在风雨飘摇中独立。8月9日李光耀在电视台上宣布这项决定时涕泪交加,他向人民沉痛而坚定地宣告:“从8月9日起,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建立在自由与正义的原则基础上的民主、独立的主权国家,并在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里永恒地谋求人民的安宁和幸福。”他说“世界犹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鱼可以生存,小虾也可以生存,新加坡将以一条小虾生存于国际大海中。”他号召新加坡人“勇敢负责、团结合作,掌握自己的命运、开拓自己的前途”。刚脱离大马时,新加坡是如此弱小,以致有谁相信它竟能成为一个政治上独立,经济上繁荣昌盛的国家?但曾几何时,新加坡已一跃成为亚洲小巨人,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成为第三世界中新兴国家的楷模。今天,新加坡已经是电子、造船、精密机械制造、光学器械、炼油和电脑软件等高工艺部门蓬勃发展的中心。它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海港、世界海运中心、东南亚转口贸易中心和修造船业基地;其海域钻油塔建造业仅次于美、日,名列世界第三,成为继美国休士顿和荷兰鹿特丹之后的世界第三炼油中心;它又是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美元中心、亚洲美元市场重要基地、东南亚金融中心;还是国际航空、电讯、旅游会议中心,其旅游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它的国民人均收入达15000新元(约765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它的外汇储备达333亿新元(约169亿美元)、公积金存款总额达340亿新元(约170亿美元)。近80%的国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这些巨大的成就,毫无疑问应归功于李光耀及他领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正如新加坡卡波通造船公司董事长布格东所说,“新加坡的故事是由李光耀和他左右那批杰出领导人编织出来的”;李光耀则强调这一切是依靠新加坡人民的勤奋勇敢和勇于牺牲精神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