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乔表示同情。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承受着在家族事业中成功欲望的巨大压力,他是个好记者,但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编辑,而一名优秀的编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影响力。当他在报纸的不同部门工作时,常常身不由己地担任一些力不从心的职位,得不到良好的锻炼,因而难以提高继承家族企业所需的领导才能。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能向拥有该报51%股份总额的哈里船长证明过他的勇气。
生活在其他方面也非尽如人意。玛德琳仍在艰难地适应奥尔布赖特家的生活方式。他们家反犹太主义及孤立主义的观念可追溯至其祖父从英国移民美国的19世纪。锡西帕特森姑妈(约瑟夫梅迪尔帕特森的姐姐)跟弟弟一样来自共和国的中西部,她为自己是一名孤立主义者而深感自豪。拥有华盛顿《时代先驱报》的锡西拥护纳粹1939年入侵并强行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她在一篇社论中写道:“签订《慕尼黑协定》是天意。”她还批评弗兰克林D罗斯福付出太多帮助犹太难民逃离德国。后来,她在社论中露骨地暗示:对集中营及屠杀犹太人的连篇累牍的报道是在通讯系统供职的犹太人行政官员的夸大其词。尽管《时代先驱报》经营部及时地提醒读者锡西的第二任丈夫本人就是犹太人,她的观点仍给报纸的广告业务造成惨重的损失。他们家跟约瑟夫考贝尔坚持的政治主张和社会价值观相去甚远。
伊万和约瑟芬奥尔布赖特比一些亲戚要宽容一点,但和睦融洽地相处仍很不易。为了消除自己的儿子跟贫困的小难民联姻的看法,他们大肆渲染玛德琳的欧洲外交官的家庭背景。一位熟悉他们的朋友说:“他们把她看成是个捷克难民。我想他们喜爱她,也尊重她的观念,但他们总想把她纳入一个捷克高级外交官之家。”回想到早年在丹佛一家人入不敷出的日子,玛德琳会咯咯地笑着说:“假如他们知道……”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一位朋友坚持认为,老一代奥尔布赖特对继承权有着坚定的规定。如果乔撒手人寰,他的孩子和玛德琳可以继承他分内的财产,但她不能用这笔钱来资助她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但是,年轻一代的奥尔布赖特的婚姻显然是稳定的,这一代中的许多女性将追求个人理想的愿望深藏心底,朋友们说玛德琳和乔则是互谅互让的一对。玛德琳忠告婚姻出现裂痕的朋友说,她和乔讨论过夫妻团结一致的重要性。马西娅伯瑞克说:“他们在抚养孩子等问题上的看法非常一致。”
12.考贝尔
在这次旅行途中,我心神不宁,这一点毫无疑问。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1998年2月7日
玛德琳和乔奥尔布赖特的家庭生活红红火火,1967年5月5日,玛德琳生下了三女儿凯蒂。布鲁克林孕育万物的春天将姗姗将临,双胞胎姐妹很快就能在兰花盛开的仙境中嬉戏,雷姆森路的两边铺满了黄水仙,娇嫩得像婴儿面颊一样的粉白色花瓣含苞欲放。
那年夏天,玛德琳和乔决定去东欧旅行,玛德琳急切地盼望着回到故土布拉格。与奥尔布赖特夫妇一路同行的有玛德琳的研究生同学、好友斯蒂文戈尔德斯坦及其妻子马西娅伯瑞克。玛德琳和斯蒂文都来自东欧,这次旅行使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共产党统治的状况。对玛德琳和马西娅来说,跟丈夫结伴旅行是难得的幸事,奥尔布赖特家3岁的双胞胎安妮和艾丽丝,及4个月大的凯蒂跟保姆一起留在家里,马西娅和斯蒂文把两岁的儿子肯尼交给爷爷奶奶照看。重返布拉格让玛德琳心潮澎湃,因而她事先与驻华盛顿的捷克大使馆取得联系,以保证此行的人身安全。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旅行,途中一些美妙的时刻让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兴奋不已,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参观共产党博物馆的方式度假。60年代中期,东欧诸国谈不上是旅游胜地,三流的旅馆很少装有空调。房间里苍蝇乱舞,让人心烦。在驱车从罗马尼亚到保加利亚的途中,朋友们开玩笑说他们像是在“猪圈”中旅行。在维也纳,一行4人包租了一辆赫茨牌轿车,由乔、斯蒂文和玛德琳轮流驾驶,马西娅坐在后座上一动不动。他们开车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经由匈牙利东部的斯克尔尼基进入罗马尼亚。当他们穿越特兰西瓦尼亚山脉时,天开始下雨,一台打谷机陷进了路上的泥泞中。在等待的当儿,他们杜撰报刊标题打趣乔的门第:“打谷机的收获:帕特森的继承人。”马西娅想在此过夜,但玛德林不肯,她说这是吸血鬼出没的地方。她说:“我读过那些书,‘年轻夫妇在城堡留宿,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