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她对瓦莲卡的友爱一如既往。告别时,吉提一再要她到俄国去看他们。
“等您出嫁的时候,我一定去。”瓦莲卡说。
“我永远不出嫁。”
“那我就永远不去。”
“好吧,那我就为了这个去嫁人。您可千万要记住您的诺言!”吉提说。
医生的预言应验了。吉提恢复了健康,回到了俄国家中。她不像过去那样无忧无虑、欢天喜地,但她的心情是宁静的。她在莫斯科的那些伤心事已经成为过去。
***
[1]多莉的昵称。
[2]“半上流社会”,指资产阶级社会中不属于上流社会,但模仿上流社会生活的妇女。
[3]塔列兰(1754—1838),法国外交家。
[4]考尔巴赫(1805—1874),德国画家,曾为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绘制插图。
[5]指旧时兰姆布利耶公爵夫人(1588—1655)所组织的文艺沙龙。
[6]原文为英文。
[7]指复活节前的四十天,又称大斋期。
[8]大斋前的一个星期。基督教传入之前,这是斯拉夫民族的春天节日。
[9]“蜜饯”、“堆肥”二词,俄语一音之差,此处恐系说话人口误。
[10]传说中公元3世纪的克尔特族武士兼行吟诗人。
[11]即俄丈,1沙绳等于2.134米。
[12]德国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主人公。
[13]一种白葡萄酒。
[14]原文为英文。
[15]原文为英文。
[16]原文为英文。
[17]原文为德语音译。
[18]原文为德文。
[19]原文为德语音译。
一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科兹内舍夫在脑力劳动之后,想休息一下,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国外旅行,却在五月底来到乡下他弟弟家里。照他的看法,最美好的生活是乡村生活。他现在到弟弟这儿来享受这种生活。康斯坦丁·列文见到哥哥来很高兴,特别是因为他预料今年夏天尼古拉哥哥不会来了。尽管康斯坦丁·列文敬重谢尔盖·伊万诺维奇,但是在乡下和哥哥一起生活,他却觉得不自在。他感到别扭,甚至不愉快,是由哥哥对乡村的那种态度所引起的。对康斯坦丁·列文来说,乡村是生活之地,也就是欢乐、苦难与劳动之地;对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来说,乡村既是劳动后的休息之地,又是一种能有效地清洗污浊环境的消毒剂,他相信它的效力,乐于接受它。对康斯坦丁·列文来说,乡村好,是因为它是从事绝对有益的劳动的地方;对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来说,乡村特别好,却是因为在那儿可以而且应该闲着不干事。此外,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对待农民的态度也使康斯坦丁有点反感。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说,他爱农民,而且了解他们,并经常与庄稼汉聊天。他还说,他善于与他们交谈,不装腔作势,不弄虚作假,从每次谈话中他都能得出有利于农民的结论,这证实了他是了解他们的。康斯坦丁·列文不喜欢这种对待农民的态度。对他来说,农民只是共同劳动的主要参与者。虽然他尊敬庄稼汉,对他们怀着一种血脉相通的感情——据他自己说,他具有这种感情大概是由于他吃过农家出身的奶妈的奶,虽然他和他们一起参加劳动,有时赞赏他们的力量、温顺和公正,但是当共同劳动需要其他品质时,他却常常又会因为农民的马虎、懒散、酗酒和说谎而恼火。要是别人问他爱不爱农民,康斯坦丁·列文肯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对农民像对其他人一样,又爱又不爱。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自然,对人们的爱多于不爱,对农民也是如此。但是他无法把农民作为特别的人们来爱或者不爱,因为他不仅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不仅同他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且他认为自己也是农民的一分子,没有看出自己有任何特别的优点和缺点,无法把自己和农民相比较。此外,尽管他作为主人和调解人,特别是作为出主意的人(庄稼汉都相信他,经常走上四十俄里的路来向他求教),与庄稼汉们关系密切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却对农民没有任何固定的看法。要是有人问他是否了解农民,他会像问他是否爱农民一样感到难于回答。说他了解农民,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他了解所有的人。他经常观察和探究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包括他认为善良而有趣的农民,他在他们身上不断地发现新的特点,改变了过去对他们的看法,并且不断地形成新的观点。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则相反,他把自己所不喜爱的生活同乡村生活相比较,因而就喜欢和赞美乡村生活。同样,他把自己所不喜欢的那个阶级的人同农民相比较,因而也就喜欢农民,并且认为农民和一般的人根本不同。在他有条不紊的头脑里清楚地形成了对农民生活的固定看法,这种看法部分来自农民生活本身,但是大部分是由于与别的生活相比较而产生的。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对农民的看法,始终对他们抱着同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