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听说袁尚回来救援,手下人都劝他:"归师勿遏,还是退避一下。"曹操说:"他们要是从大路来,我当然退让。如果从西山小路来,那么一战可擒。"从大路来说明有决一死战的勇气,还是躲着点;从小路来则是逃命而已,当然要痛打。袁尚果然从小路来,和城中内外夹击欲打破曹操的包围。然而,两头都被曹操打败。审配逃回邺城死守,袁尚被曹操全力围攻,吓得要投降。曹操不听,反而加紧攻势。袁尚趁夜里逃到祁山(注4)。这时他手下的将领马延等又临阵降曹,于是袁尚一败涂地。曹操缴获了他的印绶节钺衣服后,拿到邺城外耀武扬威,邺城守军士气一落千丈,只有审配还命令死守。然而,这样的颓势连审配的亲属都失去了信心,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偷偷打开东门放进了曹军,审配孤掌难鸣奋战后被俘获。曹操看到审配忠义,就想看在各为其主的份上招降。但审配坚决不投降,曹操就成全他作了烈士。至此,袁氏经营多年的老巢邺城被曹操攻克。九月,曹操由兖州牧迁冀州牧,从此把邺城作为了自己的老窝。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后,又花了两年左右征讨袁氏的余党。袁谭袁熙袁尚和高干等人虽然一会叛一会降上窜下跳,无奈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到建安十一年冬为止被曹操彻底打垮。袁谭高干被杀,袁熙袁尚被迫流亡国外逃到了乌桓。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回到邺城论功行赏稍事休整后,进攻乌桓要斩草除根。当年夏天曹操奇袭白狼大破乌桓人马,一战斩蹋顿并招降胡汉人口二十多万。袁熙袁尚又逃到辽东。曹操看准袁氏和公孙貌合神离互相疑忌后按兵不动,公孙康果然砍了袁熙袁尚的脑袋向曹操请功,袁氏势力覆灭。曹操安抚边境后,当年十一月回师,在回师途中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观沧海》《龟虽寿》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曹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9T'OnW;|-U$q2b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没有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离经叛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新鲜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南朝钟嵘曾作诗品评论诗词,他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悲凉”而少文彩。然而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军事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这里附上曹操的《观沧海》,作为本章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