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70年代这10年,纲领起草者持有更为盲目的乐观态度。他们断定:
在第二个10年(1971-1980年)结束时,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全体居民拥有丰裕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苏维埃社会将紧紧地接近于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这样,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最高的理想,将在苏联基本上建成。
无论是纲领本身,还是赫鲁晓夫在二十二大上宣读的有关苏共纲领的报告,都不仅是简单地论述所要实现的任务,而且还详尽确切地规定了预期将要达到的生产指标数字。这里,我们可以把纲领预期达到的目标同苏联1980年的实际生产结果做一番比较。请看下表:
从这些数字明显可以看出,在这20年时间里,苏联的经济增长相当可观。如果国际气氛更为有利,国内领导更为英明,发展速度也许会更快。但是,纲领草案开列的目标实在是好高鹜远,利令智昏,至于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工农业生产率可能达到的水准,赫鲁晓夫的估计更是大谬荒唐,无须赘述。
党的二十二大还通过了党的各级组织必须遵循的新党章。实际上新党章的条款同旧党章基本雷同,不过许多观察家却认为其中一项规定会使赫鲁晓夫同各级党的干部之间的关系有所紧张。该条款实际上确实引起了不满,党的中层干部尤其如此。引起争议的党章第25条具体内容如下:
苏联工业生产预计指标与实际结果的比较(1960-1980)在选举党的机关的时候,应遵守经常更换其成员同时又保持领导的继承性的原则。
在每次例行选举的时候,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的成员至少更换1/4。主席团委员原则上最多只能连续当选三届。某些党的活动家,由于他们享有公认的威信,具有突出的政治品质、组织者品质和其他品质,可以在更长的时期内连续选入领导机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关的候选人在不记名(秘密)投票方式下至少须有3/4的参加者投票赞成方可当选。
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边疆区委会、州委会的成员在每次例行选举时最低更换1/3;党的专区委、市委、区委、基层党组织的党委会或支委会的成员最低更换一半。同时,这些党的领导机关成员可以连续当选,但任期不能超过三届。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可以连续当选,但最多不能超过两届。
全体会议、代表会议、代表大会根据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可以更长期地将某一工作人员选入领导机关。在这种情况下,最少必须有参加投票的3/4的共产党员投票赞成,方可当选。
由于期满而不再入选为党的领导机关成员的党员,可以在以后选举时重新当选。
党章中理所当然地应当写入定期改选的原则,但是这却意味着党的各级干部再不能把当官看成是毕生占有的职业和终身享用的特权。现在他们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必须寻找做官之外的职业,这对他们来讲并不容易。这些新规定对党内中层干部打击尤为严重。鉴于党的代表大会每5年才召开一次,从而任何中央委员或中央主席团委员的最长任期都有15年之久,而区委、市委和州委的改选按规定每2年就要举行一次,因此在这些机关及其下级组织中的任职期限最多只有6年。不言而喻,党的基层组织干部当然对第25条规定也没有好感。
尽管这样,新党章还是在二十二大上得到通过,大会选举工作也按照党章有关规定进行。结果,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主席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动。主席团3名委员,阿·鲍·阿里斯托夫、尼·格、伊格纳托夫和叶·阿·福尔采娃失去了各自的头衔。新当选主席团委员的有根·伊·沃罗诺夫;后来不久安·帕·基里连科又被补入主席团。中央书记处当中,只有赫鲁晓夫、苏斯洛夫和科兹洛夫3人留任。新当选的中央书记是彼·恩·杰米契夫、亚·尼·谢列平、列·弗·伊利切夫和鲍·尼·波诺马廖夫。
党代表大会闭幕几个月之后,新一届最高苏维埃批准苏联部长会议重新组阁,其人员比以前增加一倍,这是由于从1958年以来又建立了许多国家委员会,它们的代表都跻身于部长会议成员之列。这些国家委员会的作用在于监督各工业部门的工作,并且几乎担负了所有以前各部的职能。除此之外,还有一番人事变动,前共青团中央书记弗·叶·谢米恰斯内接替谢列平担任克格勃主席,康·佩辛则接手奥尔尚斯基担任农业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