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跃进”的失败,中国正经历着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撤走苏联专家势必为把这一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于苏联这种不期然而然的行径提供了极好的口实。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诿过于人。因为苏联的在华专家总共只有1600人,其中在煤炭工业部只有3人,7人在石油工业部,2人在农机制造部门、3人分别在农垦部、农业部和林业部。
1960年10月,莫斯科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着手起草各国共产党国际代表会议的最后声明。当委员会在宣读草案时,中国代表要求删去其中论述苏共二十大国际意义的内容。对此,苏联代表团当然不能赞同。
各国共产党国际代表会议于11月10日至12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来自81个共产党(不包括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召开伊始,中国代表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和策略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但他们发觉在讨论中自己实在是孤掌难鸣。后来,按照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指令,他们还是在最后声明上签字表示同意。
会后,苏共中央委员会邀请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团访问苏联。中国人接受了这个邀请开始进行访问。在会见刘少奇时,赫鲁晓夫再次强调他希望克服已经出现的障碍,使苏中关系能恢复以往的良好局面。刚开始,这些努力似乎是颇见成效,因为10月10日的中国《人民日报》写道:“毫无疑问,刘少奇主席的这次访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崇高的友谊和伟大的团结,在中苏友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毛泽东在19561年元旦发给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的贺电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殊不知,苏中争论不久便再次爆发,而且如急风骤雨,难以遏止。
第16章最后一场丰收和七年计划
1957年,农业生产形势迅速恶化,收获的谷物远远少于创纪录的1956年。肉类和奶制品的生产总量虽然提高了10%,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很远。1958年夏天却又给人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一次令人开颜的收成显然已经十拿九稳。老天确实帮忙,而1953-1957年期间采取的刺激生产的措施也开始奏效。结果,1958年的粮食收获总量破天荒地达到了8.6亿普特——几乎比创纪录的1956年还要多出1亿普特,与1953年相比则超出了71%。历史上第一次可以这样认为,苏联的粮食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然而,在牲畜饲养方面形势就不那么乐观了。虽然1958年的肉类生产与1957年相比增长了4%,与1953年相比则增长了33%,但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只有3%。牲畜饲料和土豆的生产更是远未达到计划指标。赫鲁晓夫立即明智地放弃了所谓要在肉类生产上以3到5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宏伟目标。在1958年12月举行的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他又宣布了一个关于今后七年农业发展的计划,设想到1964年时实现肉类生产翻一番。
为此,赫鲁晓夫采取一切措施鼓励提高肉类生产。在他的赞许下,梁赞州的负责人大言不惭地吹嘘要在1959年一年之内使本州的肉类生产增长3.8倍,使向国家交售的肉类产量增加2倍。这就是说,一个在1958年只向国家交售了4.8万吨肉类的州,现在却口出狂言要在次年交售15万吨的肉类!《真理报》的编辑们刚开始不愿意发表这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只是在赫鲁晓夫亲自干预之后,这则新闻才得以见报。一时间,舆论哗然,压力大增。在这种形势下,其他一些州也纷纷被迫修改自己以前提出的目标。斯塔夫罗波尔和克拉斯诺达尔两个边疆区夸下海口,要将肉类年生产量提高2.5倍,莫斯科州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则斗胆鼓吹提高2倍。这是中国“大跃进”精神影响下的一次不切实际的冒险。
1958年9月,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召开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专门讨论苏联经济发展计划(这次是七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问题;同时还决定由赫鲁晓夫担任报告人。这个新计划的起始时间是1959年至1965年,提出计划的主要动机就在于有必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因此,新计划将为各个经济部门和各地区经济委员会详细规定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59年1月27日举行,直至2月5日闭会。由于大会具有非常特点,因而会上没有提出其他的报告,没有涉及任何政治问题,也没有议论1957年的“六月全会”事件。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今后7年之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赫鲁晓夫报告中所提出的计划控制数字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报告提出,在7年内,总的工业生产要提高80%,工程生产进度增长100%,发电量增长120%,化学工业增长300%。计划专为电子、电气制造,为化学聚合材料的生产和原子能工业规定了极高的发展速度。另外,计划还提出,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家燃料和电力生产中的比重应从31%扩大到51%;所有的轻工部门,尤其是有关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久消费品的轻工生产部门都要有迅速的发展。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实际收入要提高40%,要在全国城乡分别修建1500万套公寓住宅和700万栋农村住房。伴随着关于七年计划控制数字的决议而来的,则是喧闹一时的宣传发动。甚至连《鳄鱼》杂志这类讽刺漫画性的刊物也一反常态,一本正经地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