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他本人曾在顿巴斯的工厂和矿山做过几年工,不过童年生活都是在库尔斯克省的农民当中度过的,在那里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农家生活方式所特有的艰苦劳作。对他来说,他人生的终极目标绝不是什么政治权势,他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且总是意识到工农大众的要求。当他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的顶峰时——他是获得这一位置的第一个工人,他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这一机构的影响,但他一直对官僚机构保持敌视态度而且从不予以信任。他不官僚:确实,他总是试图改造和变更这个体制。他触犯了这个官僚体系的“机密”,猛烈冲击了它的官员的传统地位。(不过,这场改革运动还是失败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统治时期,官僚机构的权力无限膨胀,其触角也越伸越长)。
赫鲁晓夫是20世纪初期俄国工人和农民的典型:他富有胆略而且勇于负责,但也时常小心谨慎甚至缺少信心:他精力过人、不辞辛苦又坚韧不拔;他虽然先天教养不足,但又得之后补于机敏精明以及本性善良,不过善良的禀性也由于某种心胸狭隘、我行我素和一向敌视官僚作风而被抵消。他凡事都必须亲自作出评估,都要亲手接触。对于文牍卷宗他决不轻信,而且不满足于坐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来管理党和国家——因此他视察了苏联的所有地方,而且他还多次出访世界各地。他不仅是自己国家的领袖,他还是国家的总监察长。
赫鲁晓夫不是理论家。对于列宁开创的理论著述,或对于列宁著述的后继者,即那个政治与理论的杂交物、人人皆知的斯大林主义,赫鲁晓夫都没有作出什么建树。他所作出的许多重大的决断,其根基与其说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倒不如说是放在经验主义的洞察力之上。这些决断是由一种对于采取适宜方针所具有的敏锐的直觉所推动的——不过这种直觉却很少能达到准确地判定如何成功地实现一定目标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经常提出大胆和新颖的观点,这些观点又间接地激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的社会科学向前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
赫鲁晓夫时常被称为列宁式的著名的领袖人物——而且他与列宁的确具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坦率直言,抵御政治挫折时的回旋能力,把是非争论同鼓动群众加以熔合的雄辩风格,冒险行动时的魄力和勇气和对党的献身精神。然而他同时又是斯大林的门徒,是斯大林时代的一个产物,那个时代训练了他在政治上的灵巧熟练,也为他留下了一部具有残酷无情、审慎从事以及那种可以置某些明显真理于不顾之机敏颖达的遗产。尽管受到了这些影响,赫鲁晓夫还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他个人天资甚厚,意志坚强超凡而且为人十分灵巧。正如他所作出的许多决断表明的那样,他办事相当有主见:但不幸的却是,他总是急不可耐,渴望去推行那些行动方针,而这些方针却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无法达到他预计的效果。他经常诉诸临时拼凑的方法——有时是一种政治上有益的权宜之计,但往往在经济上又引发了一场灾难。作为一个领袖人物,他的主要缺陷之一在于,他几乎不理解人民,或他们的意愿。结果,他经常受到无耻小人和贪污之徒的影响,而且在清除了某个贪官之后,取代者却经常更坏。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赫鲁晓夫没有摆脱这一规则。在其执政后期,他的行为举止越来越专横,自我批评越来越少,对自己的失败拒不承认,并以此遮掩错误。他之所以退出政治舞台实为他人所逼;但即便是在执掌最高权力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当他避开反对者们的指责时,权力对他还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他仅仅以言辞为自己辩护。
赫鲁晓夫的执政经历跌宕多变。对于某些判断上的明显失误,他肯定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是由于那些年里取得的各项成就,他又将受人怀念,——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成就是在他的推动下取得的;在斯大林时期曾经由于身羁集中营、牢狱以及流放远方而备受苦难的数百万男男女女终获平反昭雪;在斯大林掌权时已然存在的集体农庄制度得以重新改造:苏联对外政策也有根本的调整。这些成就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社会和政治上的改革,都为进一步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于这些发展,赫鲁晓夫本人已是无能为力去发起了。是呵,他的那些接班人也几乎没有实现这些发展呀,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思考,因为此时我们又处在一个新时代的入口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