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非常钦佩墨索里尼的人名叫朱泽培·博塔伊他从前是一名战斗队员,任法西斯政权内阁大臣职务是第二个任期最长的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墨索里尼的这一变化当他发现墨索里尼这样一个性格封闭的人物越来越难了解时,他感到灰心失望。据博塔伊说,墨索里尼不再像原先那样爱好争论,而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打断别人的一切话题,就知高高在上简单地发号施令。他对反对意见可能还听一听,但只当耳边风,根本不采纳,因为他不能让别人认为他曾有过疑虑或有过另外的想法博塔伊所以同其他许多人一样迎合墨索里尼这种一贯正确的心理自有他自己的理由:谁都不愿辞去那有利又有名的官职。但是,他们中许多人总觉得有问题:他们知道墨索里尼正陷进他自己编造的神话中而无力自拔。
朱泽培·巴斯蒂昂尼尼也讲过类似的话他是法西斯驻外大使中最能干的一员。1936年,在离开墨索里尼十年以后,他又回到墨索里尼身边工作。巴斯蒂昂尼尼说,墨索里尼故意设法让别人怕他,从而掩饰自己胆怯的个性。结果,他不能对周围的人无拘无束地讲话,好像他和别人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高墙要是谁靠得太近,谁就要受到奚落或惩罚由于他周围的一些人都是些无名之徒,于是他越来越不把政治看成是寻求一致、调停纠纷的艺术,而总喜欢攻讦他人,不准别人采取主动。他的一举一动表明,似乎他能独自“强行攻占整个世界”。不论哪一位大臣,只要胆敢说一声英国仍然是个需要认真对付的强国,就会遭到呵斥,被责令闭嘴。巴斯蒂昂尼尼说,墨索里尼如此迫不及待地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其他法西斯分子再也不想和他诚实坦率地交谈。但所幸的是,他经常改变主意,所以他们如果有求于他,往往可以等到风向变了时再说。他们明知这种制度有缺陷,也姑息纵容,因为他们已学会如何从中得益。
墨索里尼试图证明,他说话模棱两可的习惯,与他迅速改变主张一样,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反映了他的内心思想复杂而微妙。阿尔弗莱德·罗科是一个对墨索里尼忠心耿耿的大臣,按照他的观点,墨索里尼的思想经常“不是直线运动的,而是呈‘之’字形前进,使各式各样持不同观点的人都以为他同意他们的看法,而实际上,他只想自己做主”。另一位大臣级的同僚潘沛奥·阿洛伊西谈起墨索里尼时批评的成分稍多一点,不像罗科那么效忠领袖他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在外交事务方面,墨索里尼习惯于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政策,“他这样做是因为相信总会有些复杂情况出现,那时他就不至于被认为做出过任何有错误的承诺从而万无一失,左右逢源”。
现在,他似乎对国内事务已感到厌烦。他说,外交事务占去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也就是说,他已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意大利的外交政策至今为止,即从过去到法西斯统治期间,一直努力于设法使欧洲的力量保持平衡。如此,意大利就能作为一种平衡力起作用,给人以国力强大的假象但现在墨索里尼已有充分的把握可以考虑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利用更加不稳定的欧洲体系,从中渔利他通过向国际联盟挑战迫使世界其他各国屈服于他的意志他不让意大利人享受和平带来的安逸和欢乐,老是想以某种方式向他们灌输“好战思想”。1936年,他就在期待着一场更大规模的欧洲战争,以此考验他的本领以及法西斯革命的力量。
与其说墨索里尼对谈判感兴趣,将其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办法,倒不如说他对进一步制造紧张局势感兴趣,以恫吓其他国家,逼使他们作出让步,求得与他友好相处十年前,康塔里尼就看到了这一点,现在其他人也看清楚了。墨索里尼知道,法国和英国不想打仗,打算出高价换取和平他可以利用这一事实在国内制造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民感到外国都惧怕意大利他还特别考虑到,如果以与希特勒结盟相威胁,英国或许会屈服于他的要求。
1935年5月,墨索里尼建议德国和意大利进一步密切两国间的关系。开始希特勒对此建议并不热心,因为他虽然喜欢墨索里尼,并急需有个欧洲朋友,但他有些看不起法西斯意大利他宁愿同英国人结盟,也不想与意大利结盟。这一年晚些时候,意大利代表出席了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大会,对此更有感触。9月,德、意两国的军事情报部长举行会谈。1935年底,墨索里尼开始认为,德国重新在欧洲拥有实力地位对意大利有好处他依然相信他能操纵欧洲力量的平衡,不致让这种实力调整走得太远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以后,他又透露风声,要与德国结成更紧密的联盟关系;同时辩解说,法西斯思想正在建立一条联结两国的纽带。他肉麻地吹捧希特勒是天才,并告诉他,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是命运注定的,必将变得越来越牢固”。希特勒并没有接受他的暗示,或许他已得知,法西斯分子正在向法国提出完全相反的建议尽管希特勒不希望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遭到失败,但也不愿看到他们取得过分辉煌的战果。因此,在帮助意大利、向它出售武器和煤的同时,他也秘密地援助埃塞俄比亚他对战争拖延下去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就使德国有机可乘,从而占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