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决定参战
甚至在希特勒开始进攻挪威之前墨索里尼对德国的胜利就越来越有信心。因此,他的基本信念更加坚定:意大利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战争,英国人是他的天然死敌;他们缺乏斗志,他的参战将是英国失败的信号。他开始担心德国要独吞胜利果实。他若不采取断然行动,就得不到任何胜利成果。
1940年3月10日至11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罗甫来罗马会谈。他故意夸大战果,这进一步增强了领袖的信念:战争不久即将结束墨索里尼接着也吹嘘起来,再次告诉这位德国外长说意大利海军大大超过英国海军,意大利一参战,势必迫使英国人撤离地中海。他又说,意大利空军的战斗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对此他有充分把握,因为从总方针到细小的技术问题,空军都直接由他亲自控制。
几天之后,希特勒又安排亲自与墨索里尼会晤。在这次会见中希特勒注意到,在事实和数据面前墨索里尼好像一个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学生。和原先一样,领袖听入了迷;希特勒的自信不仅弄得他神魂颠倒而且使他感到意大利采取非交战态度他问心有愧。希特勒没有直接要求意大利进行干预,但暗地里再次威胁说,意大利是否想在地中海称霸必须赶快作出决定。
墨索里尼在答复时进一步明确地说,一旦他确信这是一场速决战,他就马上下决心参战。不幸的是,他再次拒绝用译员,执意讲德语,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表达得不清楚,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他认为有权提出来的,因为他在“所有独裁者中,资格最老”。他本想说服他的盟友不要对法国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因为根据他的推想,德国人主要目的已达到了,如果现在为实现妥协的和平作出努力,会对双方都更有利。这一看法究竟讲得是否有理有据,他后来也感到怀疑他担心自己答应参战可能已经走得太远,未留退路。但他也同样担心,倘若德国轻易取胜,他将被排斥在外。德国在没有意大利参加的情况下获取巨大胜利,这一结局绝不合他的心意他要用德语中所有能恰当地表示细微差别的词句来表述他的两难抉择下的心理在同一个语速很快、讲话滔滔不停的人谈判时,则更需如此。
墨索里尼遇到的有些困难可从他与随行人员的讲话中推断而知他解释说,首先必须做到一言一行讲究策略,讲究方法,以便及时入伙,提出与希特勒分享胜利果实的要求但由于他也想避免一场全面战争,所以仍打算进一步试探,看英国人在和谈中能作出多少让步他尽量推迟积极干预的时间,在一份注有3月31日字样的记录里,他还在“尽量往后”这几个字下面划了线。他继续给人以假象:工业已进行过充分的战争动员;军队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挑战者。因此他重申,八百万或一千万士兵几乎立即就能动员起来。事实上,武器和军装只能满足这个数字十分之一的需要他应该了解这一事实,因为有些应征士兵只好以一件军衬衣和老百姓的裤子凑合着穿用。
墨索里尼表面上信心十足,又非常不愿与别人分享胜利的荣耀,所以在战略问题上他仍然不与陆军或海军参谋部充分协商,有时甚至连他的总意图都不让他们知道。直到4月初,在参战前两个月,他才最后笼统地对他们说,参战不可避免,只是迟早问题。当陆军指挥官们听说他要求继续进行防御时,都感到意外,猜不透他究竟为什么要参战。另一方面,海军接到命令迅即在整个地中海和“地中海以远”地区全面出击。海军将领们指出,这项命令没有办法执行,甚至毫无意义而领袖对此一直没有下达明确指示,也没有命令制定入侵马耳他、科西嘉、比塞大或埃及的详细计划。
多年来,墨索里尼心中早有算计,决心在非洲打一场战争,可是却没有制定过一份本属必要的战略计划大量的军队在利比亚集结,却没有足够的卡车为他们提供机动性,没有适当的计划保证进攻部队的饮水供应,也没有对坦克适应沙漠战斗环境的能力作过调查研究有人建议将的黎波里港和班加西港机械化,这显然非常必要,可是他却不采纳这一建议若是成立一个专门制定计划的参谋部,或者把高级军官当作知心人,给予更多的信任,他本来是可以了解到这些不足的;当然也会认识到,向马耳他发起进攻后,入侵埃及的战争即可开始,而且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按德国人的看法,马耳他和埃及显然是意大利的目标,因此希特勒主动提供二百五十辆重型坦克,供意大利在北非战争使用可是墨索里尼拒绝了这一帮助,理由是:接受德国援助有损尊严,并且会打乱他的平行战计划当希特勒请求他派遣二十个意大利师去德国共同进攻法国时,他不敢断然拒绝,于是希特勒便据此拟订作战计划但六周过后,意大利竟无动静。德国陆军极其恼火,终于认识到最好是放弃指望意大利积极配合的念头德、意两国一直未能制定出一份共同的轴心战略纲要,过错都在墨索里尼身上墨索里尼凭简单的主观臆想认为,他能从平行战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谁知由于这一错误,结果得利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