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墨索里尼传(102)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墨索里尼传(102)

作者:(英)丹尼斯

3.慕尼黑(1938年)

民族优越感促使墨索里尼鄙视西班牙人同样,他对捷克人也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从民族的观点看是劣等的斯拉夫人:从政治信仰方面看,是过时了的民主主义者。捷克斯洛伐克与瑞士、比利时和奥地利一样,不是一个自然的国家,而是一个人为的国家,应该“从地图上抹去”。1938年5月,他通知德国人说,如果必要的话,他将以武器支援他们实现这一正义的事业。希特勒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欣喜万分,于是继续执行他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以“捣毁”限制德国向东欧扩张的最后障碍。9月,当希特勒即将开始进攻时,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紧急要求意大利政府出面调停墨索里尼接到这一要求时沾沾自喜。他评述说,英国人一定患了更年期失调症;如今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他,说明他们在欧洲的威信已全盘丧失他再次向希特勒保证,意大利准备打仗。陆军总部进一步证实,他们准备在“闪电战”中使用毒气。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满不在乎地挑起世界大战的人不仅对捷克斯洛伐克之战不承担任何条约义务,而且也弄不清德国人的用意可能他向希特勒的保证并非真心实意不管怎样,他未动员军队为这番危险的讲话做后盾。当他讲到时机已成熟,可以将法国和英国“永远消灭掉”时,他的依据可能是,民主政体国家极其怯懦,不敢打仗倘若这个估计证明是错误的,他仍可继续等待,直到德国即将取胜时再加以干预。

9月底,墨索里尼发现英国人可能同意德国部分地并吞捷克斯洛伐克。于是他突然断定,改变策略可以使他得到更多便宜,因为是他向希特勒提出恳求才避免了战争的爆发会议在慕尼黑仓促举行墨索里尼在那里进行了戏剧性的调停,他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为各方所接受。结果,德国人如愿以偿,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绝大部分利益虽然他的建议是在德国外交部起草的,开会前才交到他手里,但他仍自鸣得意,自称这是一位诚实的中间人的杰作由于不得不和两位民主主义者爱德华特·达拉第总理和内维尔·张伯伦首相一起认真研究提交公开讨论的议案,他觉得十分窘迫。但他的名声由此而大增,成了实现欧洲和平的调解人。

墨索里尼回国时,人们尊他为英雄,给予了热烈的欢迎。当他乘坐的火车通过时,人们向他下跪;国王专程去佛罗伦萨车站迎接他宣布说,“我拯救了欧洲”,张伯伦也“拍他的马屁”。他还自称为上帝的代理人,要消灭布尔什维主义,使意大利首次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英国驻罗马大使发现他“极其敏感”。他开门见山地对这位大使说,如果伦敦宣扬他在慕尼黑所取得的胜利,他将表示感谢。因为这样的宣传意大利报刊可以转载,作为英国人钦佩他的证据。墨索里尼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二十年中最孚众望的时刻。然而,他受到意大利人的热烈欢迎并不是因为他赢得了战争,而是因为他扮演了反常的调停人的角色,每当他想到这里,就感到心里不舒畅。无疑,群众欢迎调停表明意大利人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墨索里尼的好战声明、种族法、不得人心的西班牙战争以及与不信基督的纳粹分子的暗中勾结已激起了人们强烈不满,这种不满,只是尚未爆发出来罢了。无论怎么说,他在慕尼黑取得了胜利,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且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一胜利后来有些人认识到,这次危机是他很不负责任的表现他怂恿希特勒走向战争的边缘;他拿意大利的根本利益去冒险,让德国独占好处。但在当时,连这些对他有微词的人也参与了对他的歌功颂德,把他的胜利美化成是智慧和政治才能的杰出成果。

墨索里尼默认德国占领奥地利,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部分实际上变成了德国的保护国这样,他就无偿地帮助了德国插足巴尔干半岛以及多瑙河沿岸这两个他原先划分给自己的势力范围,做了一桩只出不进的亏本生意5月份,纳粹德国已向他提出过正式结盟的建议,9月份在慕尼黑又提了一次。虽然他原则上同意,但并不急于最终承担义务他喜欢像在慕尼黑时那样以欧洲的仲裁人自居,为各方所依靠,为人人所信赖,希望这可能是一张仍值得一玩的牌。也许他不需通过战争,只凭威胁便能迫使颓废的民主政体国家割让部分殖民地。

无论如何,墨索里尼需要时间做意大利人民的工作,好让他们接受与德国结盟。他再次让希特勒放心,在几年之内“历史的动力”必将把战争引向西方民主政体国家至少在他的直觉告诉他时机业已成熟之前,他还需等待尽管军备竞赛已越演越烈,经济负担日益沉重,但他仍一心要等待下去。所以,听他讲话的口气,似乎“共同命运”已排除了与纳粹德国签订任何成文条约的必要性当德国人反复保证帮助他将地中海变成意大利海的时候,他已感到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