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急
与袁绍阵营不同,在做了充分的解释和疏通后,曹军内部对于未来的大战则充满信心,将领们豪气十足。
兖州的甄城、东阿、范县原来曾是曹操的后方基地,现在它们的战略地位早就被许都替代,加上兖州经济衰蔽,缺乏粮秣供应,无力供应大量军队,故而驻军较少。时任兖州都督的程昱受命镇守州治甄城,手下只有七百士兵,与过去兵粮充足的情况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兖州北境已由紧靠盟友的后方,转变成为濒临敌境的前线,其中,位于白马东南的甄城濒临黄河南岸,更是和白马、延津呼应,构成了第一道防线即黄河防线的一部分。在曹操将袁军即将南下的消息通知程昱时,便提出要向甄城增加两千士兵,以加强城防,谁知却遭到了程昱的拒绝。
程昱不同意添兵,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甄城的战略地位已今非昔比。以前袁绍提出将献帝迁至甄城,是认为甄城距离冀州较近,驻兵少,较之于许都,他通过突袭,攻占甄城,劫走献帝的把握大。如今袁绍既已把攻略目标转移至许都,且自以为兵力强大,可将许都一鼓而下,就不大会分出兵力攻打甄城了。
在程昱看来,如果曹操突然给他添兵,很可能引起袁绍的重视,进而兵发甄城。到时,甄城守军就算增加两千人,也不足以抵抗袁绍的强大攻势,甄城还是一样保不住,反而白白损失了两处的兵力。
曹操听从程昱的意见,就真的没有给他增添一兵一卒,甄城仍由程昱带着区区七百士兵守着。
曹袁大战爆发后,袁绍果然没有去攻打甄城,曹操对程昱的勇气和智慧深为赞赏。战国时代秦王有两名著名勇士,一个叫孟贲,一个叫夏育,据说胆量都大得惊人,曹操当着贾诩的面,说程昱的胆子真大,我看他已经超过了孟贲、夏育。
事实上,与曹操战前按正面、左翼、右翼三方面部署,且对于每一方面都不敢疏忽大意不同,袁绍的作战计划相对简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取道黎阳、白马、延津,决战官渡,最后攻取许都。从始至终,他既未分兵于左右翼,也没有分兵于被他忽视的甄城等正面城池,程昱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
公元200年3月,袁绍率大军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津,就此揭开了曹袁大战,也即通常所称的官渡大战的帷幕。
黎阳津与白马津隔河相望,袁绍打算将颜良、郭图、淳于琼组成先头部队,派他们渡河进攻白马。白马、延津乃曹军在黄河南岸的两大要点,如果袁军可以顺利夺取白马,其主力就能轻易渡河,但是沮授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反对的倒不是进攻白马,而是进攻白马的主将人选。
袁绍选定的主将是颜良。颜良、文丑不仅是袁军,也是当时河北知名的将领,两人以勇猛著称,武力值在河北名将中名列前茅。战前孔融认为曹军不是袁军的对手,就把颜、文都单独列举了出来,不过荀彧在说服孔融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即二将都是过分偏重个人勇武,但智谋相对不足,尤其不善统兵的大将。
在曹操麾下的武将中,“诸夏侯曹”如夏侯惇、夏侯渊等,多数也是这类勇战派将领,此类将领必须任用得当,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否则只会走向反面。如荀彧所言,倘若袁绍一味依恃颜良、文丑,他们逞匹夫之勇的问题就会被最大程度地放大,届时曹军可一战擒之。荀彧能够看清楚的东西,沮授也同样瞧得分明,他提醒袁绍,指出颜良虽然骁勇,但性格偏狭急躁,不可以安排他独当一面。
袁绍既然已给沮授坐了冷板凳,对于沮授的谏阻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大概认为,颜良是自己手上一把锋利的快刀,一旦用上,岂有不迎刃而解,旗开得胜的道理?沮授在开拨时就和田丰一样,怕这怕那,惧敌畏战,此人的话完全不足为信!
颜良奉命出击,强渡黄河并在渡河后立即对白马展开猛攻,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急忙向曹操告急。
根据专家考证,在官渡之战前,以野战主力部队而言,袁军总兵力已达到三十万以上,曹军则大体保持在十万人以上。袁军是攻方,而且采取的是直线进攻方略,所以到官渡大战时,实际集结了大约十一万八千人南下,超出袁绍原计划的十万精兵,而且这么多人马都可以用于正面攻击。曹军是守方,虽然没有沿河处处设防,但很多面和点仍需分兵驻守,这样最多就只能在正面战场集结三万左右的兵力。
限于总的兵力数量处于劣势,黄河防线又并非主防线,即便接到刘延的告急书,曹操也不敢贸然分兵救援,而是命刘延先坚守一段时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