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顿丘之役,河南的黑山军被曹操基本肃清,曾经纵横于南北的黑山军自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轻易染指东郡。东郡这才为曹操所完全掌控,他成了名符其实的东郡太守。
家有梧桐,引凤招凰,随着曹操在东郡取得的成功,他念念不忘的“天下智力”眼看着说来就来了。
曹操家乡谯县所属的豫州,有两个郡都是文化水平较高,名士辈出之地,其中一个是汝南,另一个是颍川。韩馥本人是颍川人,他在冀州牧上时,曾邀请一批颍川名士前往冀州,但等这批人到达,袁绍已夺韩馥之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就转而为袁绍所用。
在这批名士中,荀彧年少时就被位列袁绍“奔走五友”的何颙所看重,称他有“王佐之才”,今后是块辅佐帝王的料。袁绍任用荀彧后,以上宾之礼相待,但很少向他询问政事。荀彧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袁绍实际难成大事,恰好曹操在东郡站住了脚,听闻曹操有雄才大略,又极其重视人才,荀彧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荀彧是愿意跟随曹操的第一个大族名士,曹操早闻荀彧之名,一番恳谈下来,更是喜欣于色,情难自禁,说:“您就是我的张子房(张良,字子房)啊!”
曹操自己有一个被袁绍任命的奋武将军头衔,他当即任命荀彧为奋武司马,跟随军中,直接参与军机大事,而当年荀彧才只有二十九岁。
这时的关东联军早已徒有虚名,讨伐董卓的事连提都没人提了,董卓照旧滥施淫威,似乎天底下已没人可以奈何他了。曹操积累力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讨伐董卓,他就此事征询荀彧,荀彧劝他不用着急,说:“董卓暴虐太过分了,必定会以乱亡告终,成不了什么大事。”
英雄的使命
荀彧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认为颍川乃四战之地(即四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和平时期还好,只要战乱一起,便会成为各方争夺厮杀的区域,在自己应韩馥之请,率宗族迁至冀州前,他曾劝父老乡亲跟他一起去冀州躲避战乱,但乡亲们大多舍不得离开家园,最后也一个人没有跟荀彧走。
灵帝时代的名将朱儁,曾与皇甫嵩一同讨平黄巾军,继关东联军之后,他也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派李傕、郭汜等率部出关东迎战,因各州郡都不肯呼应和加入,朱儁势单力薄,终被凉州军击败。李傕、郭汜趁机对颍川、陈留所属各县进行抢掠,所过之地烧杀掳掠,无所遗留,荀彧那些留在故土的乡亲大多惨遭杀害。
荀彧怀抱着国仇家恨,他认定董卓恶贯满盈,就算暂时得意,也不过是长不了的兔子尾巴。不久,他的这一预见果然得以应验。
在董卓集团内部,并凉两军相互敌视的情绪,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缓解。董卓担心遭人暗算,出入常让吕布保护自己,但他性情偏狭,忿怒时往往不顾后果,曾向吕布投掷手戟,若不是吕布躲得快,差点被其所伤。吕布在为董卓守卫内室期间,又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他时时害怕东窗事发,与董卓、凉州军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紧张。
当时朝中有一批身居高位但对董卓暗中不满的大吏,为首者是司徒王允。王允是太原郡人,太原郡隶属并州,王允先通过攀同乡交情,拉拢住了吕布,继而利用董卓集团的内部矛盾,乘凉州军大部出关东之际,假吕布出手,刺杀了董卓。
就这样,曹操追寻多年而不得的讨卓目标,突然意外地由其他人替他实现了。然而董卓虽死,朝廷却并没有恢复平静,原因是凉州军主力尚在,如何对付他们,必须要采用一定的政治手腕,比如可以先下一道赦令,暂安其心,然后再慢慢地设法安置。王允为人刚愎自用,缺乏这一能力,最终李傕、郭汜以为董卓复仇为名,举兵攻破长安,赶走吕布,杀掉了王允。
李傕、郭汜代替董卓专断朝政,这两个人比董卓还要不成气候。在董卓迁都长安前,洛阳居民有数百万之多,董卓驱之入关中,导致这数百万人在路上饥饿困顿,积尸沿途,至董卓退至长安时,加上从洛阳迁入人口,关中民户一共不过才几十万户。李傕、郭汜更恶劣,他们攻破长安后,如同在关东那样,放纵士兵掳掠,遭此浩劫,百姓死亡逃散,关中全境很难再看到人迹,长安则彻底沦为了一座空城。
真正可怕的乱世已经到来。从前富庶之区,如今都成了战争最激烈,死亡最多的地方,荀彧的家乡颍川、曹操用以建军并起兵的陈留,皆被杀掠一空,曾经人口集中,经济繁荣的黄河流域,触目所及,一片凋敝。这恐怕是曹操当初起兵时万万想不到的,他用挽歌体写过两首诗,一首是实录洛阳劫难的《薤露行》,另一首是实录关东惨状的《蒿里行》,《蒿里行》的调子比《薤露行》更为苍凉悲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