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74)

魏王曹操(174)

作者:关河五十州

赵俨估计,至多不超过十天,后续援军就能赶到,这期间曹仁应该能守住樊城,等援军到达,城内城外一起发动进攻,一定能够打败敌人。他还慨然表示,如果因为没有及时发动进攻而导致不利后果,他愿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

有功大家一起分,有过赵俨独自担,诸将哪里会不乐意,都一个个地高兴起来。徐晃也接受赵俨的建议,率部向关羽的包围圈进逼,其先头部队所扎营的地方,距樊城最外一层包围圈竟然只有三丈远。

关羽急于集中力量攻下樊城,并没有立即回首攻击,趁此机会,徐晃军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派人进入城下,用箭将书信传入城中,这样城内城外就建立了联系,自此可以频频互通信息了。

一拍即合

赵俨敢于承担缓救的责任,徐晃迫关羽之围如此之近,也能耐住性子不予突袭,显然是因为两人都掌握着当时曹营的最高军事机密:借孙权之手搞掉关羽!

当使者来到东吴,拜见孙权时,恰好孙权和他的手下也正在对关羽磨刀霍霍。

鲁肃的继任者吕蒙相当于另一个周瑜,一贯主张赶走刘备、关羽,完全夺回荆州,但为了麻痹关羽,他又常常故意示弱。在关羽进攻樊城时,鲁肃与孙权商量好,假装病重离任,由陆逊接替其职务。陆逊年纪轻,此前既没有什么资历也未积累足以傲人的战绩,他到任后,按照事先筹谋,像吕蒙一样对关羽保持低姿态,甚至于加倍地殷勤。

关羽上了吕蒙、陆逊的当,他原本在江陵与东吴交界处配备着一定数量的部队,结果在放松警惕,掉以轻心的情况下,又把这些部队多数调出,用于增援樊城。

就算是曹操不教唆,孙权也要动手,他还担心独自攻打荆州,会遭到曹操牵制呢,曹操的请求正合其意,更不用说曹操还答应给予割地的额外好处。

双方一拍即合,孙权立即给曹操写了一封密信,表示不久他就会派兵西上,偷袭关羽的江陵、公安二城,到时樊城之围自解,但他同时也要求曹操不要走漏风声,理由是如果泄漏出去,关羽将有所防备。

使者完成使命后,急急赶回洛阳。听完他的汇报,再看了密信,曹操极为高兴,然而对于孙权要他保密一事,他却好象有些自己的想法,为此专门召集部属进行了商议。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替孙权保密,只有随军征战的谋士董昭持有不同意见,他的主张是:表面上不妨仍答应为孙权保密,但暗中却要故意把孙权的偷袭行动原封不动地泄露出去。

权变甚至不惜使诈,是曹操军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曹操的不少谋臣部将们亦受此影响,在他们看来,打仗本就没有什么信用不信用,在这个领域,赢才是硬道理,因此即便答应了别人或与之建立了暂时的联盟,但只要认为有必要,一样可以对对方进行欺诈,而不用负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和压力。

从孙权这件事来看,他让曹操替他保密,自然有个人的算盘,倘若真的依其所言,秘而不露,吃亏的是曹军,得志的是孙权,这决不是上策。此外,被围在城中的守军,虽知道援军到来,但却还不知道有没有把握获救,加上粮食已经不足,心情必然十分紧张恐惧,万一因情况过于危急而萌生其它想法,那就糟了。

反之,若泄露秘密,无非两种后果,其一,关羽知道后,立即亲自撤兵回救,如此樊城之围就能迅速解除,而关羽、孙权也会因此结下梁子,成为死敌,他们两相争斗,曹军坐收渔人之利,坐观其败,有何不好?其二,关羽明知孙权要偷袭其后,但自恃江陵、公安两座城池防守严密,樊城又有必破之势,仍不肯急速撤退回救。

根据关羽一向高傲自负、争强好胜的性格,董昭估计,最可能发生的是第二种情况,如此,则既可以鼓舞樊城守军,又不至影响孙权的偷袭计划。

曹操把保不保密单独拿出来进行讨论,其实就已经在进行相关暗示了,只不过这种事最好要部属帮他提而已。董昭老谋深算,甚知曹操的心意,所以才带头戳破了窗户纸。果然,曹操听后马上表示接受,说:“妙!”

曹操当即派人到徐晃处,命令徐晃把孙权信中偷袭荆州的内容抄录下来,用箭分别射至城内和关羽营中。事态发展如其所料,城中曹军看到后,顿时士气大振,而关羽的反应则和董昭的推断差不多,一方面眼看樊城陷落在即,他舍不得放弃,另一方面,对孙权的背盟也半信半疑,怕曹操从中捣鬼,为的是使他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