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73)

魏王曹操(173)

作者:关河五十州

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亲,欲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此举拉拢的意图很明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关羽在请示刘备后能够答应下来,则既可以缓解孙权的焦虑,又能使孙刘联盟得到巩固,结果却是,关羽不仅不许婚,还将孙权使者大骂了一顿。

或许是围绕着荆州,双方积累的怨恨已经太多太深,也或者关羽本身的性格缺点支配了他,让他一时头脑发热,忘了大局。总之,刘备、关羽在屡屡得手获胜后,心态上有多么忘乎所以,对于孙刘联盟又有多么忽略,于此已可见一斑。

孙权是与刘备同等级别的诸侯,关羽的做法无异于在打他的脸,孙权怎么可能不感到愤恨,同时与关羽关系的急剧恶化,也促使他不能不考虑尽快设法从关羽手中夺回江陵。

这些情况早已为曹营智囊所掌握,司马懿、蒋济分析认为,关羽此次水淹七军,必使孙权再次感到威胁,“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二人建议,趁此机会,应赶快与孙权议和,不仅要议和,而且还要劝说孙权,让他偷袭关羽的后方。

你是在救援,还是在磨洋工?

议和,是为了让孙权不再进逼合肥,以便把淮南方面的兵力抽出来救援樊城,但援军无法立即赶到樊城,在这段时间里,就需要孙权从背后捅关羽一刀。

议和是议和,捅刀是捅刀,这一刀下去,也就意味着孙权要与刘备彻底翻脸了,若不下点本钱,孙权岂肯为之?司马懿、蒋济的建议是:“事成之后,割江南之地给孙权。”

所谓江南之地,即长江以南的荆州区域,那里本来也不是曹占区,曹操一时也没能力拿下来,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孙权和刘备、关羽互斗。应该说,司马懿等人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曹操听后连连称是,据此,他做出了其一生中最后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联合孙权,遣使江东。

即便联吴成功,使者往返和孙权实施行动,都还需要时间,已处在覆灭边缘的樊城显然是等不及的。曹操在派出使者后,即命徐晃动身前去救援曹仁。

在徐晃领兵进抵阳摩陂后,考虑到该部战斗力薄弱的实际情况,曹操又派战将徐商、吕建率兵到阳摩陂与之会合,并传令徐晃,让他务必要等到大部队全部集结后,再一起向关羽发起进攻。

有徐商、吕建相助,徐晃感到自身的兵力已经加强,虽然不能直接进攻关羽,但进攻关羽部署在附近的部队,总没有问题吧。徐晃对准偃城的关羽部队,率部杀了过去。

许是跟着曹操日久,徐晃也学会了他那套兵不厌诈的手法,在兵抵偃城之初,他便派兵绕至敌人侧后,并假装在小路上挖掘壕沟,构筑工事,做出要截断敌人后路的样子。对方并不知道徐晃部的真正实力,只是根据表面信息判断,他们数量很多,来势很猛,连交手都没敢交手,就烧掉军营逃走了。

徐晃得到偃城后,将曹军两边的营垒连接起来,向关羽大营缓缓推进。这时,满宠给曹仁打气的话总算是兑现了,大水一天天退下去,关羽水军的船只也渐渐派不上用处了,曹仁又鼓起勇气,以必守的决心率部抵抗,关羽虽亲自督战,也无法攻进城中。跟随徐晃作战的将领们一看,曹仁和樊城还有救,便催促徐晃赶快进兵,然而徐晃不为所动,走起路来简直像蜗牛爬。

你是在救援,还是在磨洋工?诸将对徐晃很是不满,甚至用严厉的语气责问他。其实,徐晃是严格按照曹操的指示以及实际情况在行事,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很牢固,洪水也还没有完全退下去,在曹操增派的援兵尚未赶到的情况下,若只以现有兵力出击,不但不足以解围,还可能让自己也遭到挫败和损失。

徐晃和张辽、张郃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最早都不是曹操的部下,是中途从敌方营垒中投奔过来的,独统一军时还行,临时指挥其他诸将并要让他们心服口服,便是件殊为不易的事了。张辽在合肥,张郃在汉中,都经过一段特殊时期,才得以统御诸将,诸将不服徐晃,多少也与此有关。

战前,曹操为贯彻自己的军事意图,特派谋臣赵俨以议郎身份作为曹仁的参军,并随徐晃一起行动。在徐晃军中,赵俨相当于钦差大臣,实际权威比徐晃还高,见徐晃遭到责难,他理所当然地站出来,替徐晃向诸将作解释,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曹仁在城中处境艰难,契需让他和守军知道援兵已到达外围,这样既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坚守城池,也便于他们和援兵里应外合,协调行动。赵俨据此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不是马上对敌人发动进攻,而是一边进逼敌人的包围圈,给其施加压力,一边设法与曹仁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