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苏东坡新传(8)

苏东坡新传(8)

作者:李一冰

五 少年

苏轼自幼身体健康,头脑明快,原是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而他又不缺少游伴,除自家兄弟外,还有伯父家的堂兄弟不欺、不疑、不危,外婆家的表兄弟程之才、之元、之邵和街坊邻居等。孩子们碰在一起,便结伴往醴泉寺爬到树上去采橘子和柚子,登石头山去拾松果,玩得非常痛快。直到鬓有二毛,苏轼还非常怀念他们的童年,作《送表弟程六(之元,字德孺)知楚州》诗: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诸孙相逢万里外,一笑未解千忧积。…………苏轼七岁开始读书,八岁入小学,就读于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为师,同学近百人中,老师就只称赞他和陈太初两个学生,聪明为全校之冠。但是人生各有不同的际遇,这陈太初后来做了道士,得了道,尸解于眉山。

学中见到老师的朋友矮道士李伯祥。这矮道士甚好作诗,但是诗格不高,苏轼记得他的一联断句“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认为相当可爱。他一看到苏轼,便叹赏道:“这位郎君,是个贵人。”苏轼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6

苏轼记得七岁时,碰到一个九十岁的朱姓老尼姑,讲她早年曾随其师进入蜀主孟昶宫中。一个盛暑酷热的夜晚,蜀主与花蕊夫人纳凉于摩诃池上,曾作一词,老尼记得全文,念给他听了一遍。四十年后,苏轼还记得首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暇日寻味,认是《洞仙歌》令的起句,遂为补足全词,是《东坡乐府》中的名作之一。

庆历三年(1043)三月,仁宗因讨伐元昊,兵久无功,奋然改组政府,以章得象、晏殊为相,用杜衍为枢密使,范仲淹、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王素、欧阳修、余靖、蔡襄为谏官。朝局更新,当时的名士石介作了一篇《庆历圣德诗》,歌颂朝廷的人才济美。有人从京师来,抄了这篇诗给一位乡老先生看,苏轼刚巧在旁,听大人们这样讲,便从旁偷看,默默诵习,他问那乡老先生文中所颂,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人说:“童子何用知之。”苏轼抗议道:“如是天人,则不敢知,假使也是人的话,为何不可问?”那乡老先生讶异这孩子能说这样的话,就给他详细数说,并且告诉他道:“这韩、范、富和欧阳四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孩子心里,对这四个大人物,从此有了很深的印象,很想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谁也料想不到,日后除了不及亲见范仲淹常以为恨外,韩琦、富弼和欧阳修,在这个孩子未来的生命历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十岁,已能开笔做文章。有一天,父亲诵读了欧阳修的新作《谢赐对衣金带马表》后,就叫儿子仿作一篇,他的拟作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那么一句,老苏甚喜,指着说:“希望这句话,将来你能自用。”7做父亲的人,没有不望子成龙的,而四十六年后,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撰谢表时,记起童年这个故事,果然把这联句子用了进去。

庆历五年(1045)春,苏洵离家宦游,先游了蜀境内的岷山、峨眉山,虽然攀上了绝顶,但是目眩足颤,只怕自己会下不了山,惶恐之至。然后坐了船由夔州、巫州经三峡而至湖北襄阳,舟行江上一个多月,看尽了两岸青峰,经历了峡路的急流,然后陆行而至汴京。

苏洵在京师,与同乡好友史经臣(彦辅)同应茂材异等试,这是朝廷收罗遗贤、布衣可求出身的特种考试之一。洵曾写信给梅圣俞,述当时应试之苦,有曰:“自思少年尝举茂材,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虽然吃了苦,这次考试,却未取上。

苏、史二人,是推心置腹的好友。在眉山时,他们两个在“破窗孤灯,冷灰冻席”上,常常深谈终夕。这次同在京师应试,则又是“饮食寤寐,相恃以安”的伙伴,结果两人都没有考中。

苏洵外表冷漠,沉默寡言,他的儿子形容他是“燕居如斋”,难得一见言笑的人,但他心里却充满一团热火,隐然还有豪情侠气在他血管里沸腾,所以交游中他独喜欢豪放不羁的人物,如述他与史经臣的交往:“子以气豪,纵横放肆,隼击鹏骞。奇文怪论,卓若无敌,悚怛旁观。忆子大醉,中夜过我,狂歌叫欢。予不喜酒,正襟危坐,终夕无言。他人窃惊,宜若不合,胡为甚欢?嗟人何知,吾与彦辅,契心忘颜。”他们这时候,原来热切希望能够相共“飞腾云霄”而一举成名的,不料双双铩羽。